APP下载

基于艺术设计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法研究

2018-05-14孙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但是,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淡忘,亟须社会各界人士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获得下一代的传承。本文基于艺术设计学视角下,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 艺术设计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藏,极其鲜明地体现出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对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活态文化记忆基因。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文艺领域具有高度重合性,艺术设计学可以寻找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造型形式、图案、制作工艺等作为艺术设计学的参考,再由观念转为实际设计,设计出具有相似功能的产品,这就是艺术设计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合点。但是,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现代文化替代的现状,需要我们寻找与时俱进的方法加以改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有固态的形态存在,又被称为有形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和人类的文化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口头文学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语言;传统的书法、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杂技及曲艺;传统的节庆、礼仪等民俗;传统的历法、医药及传统技艺;传统的旅游文化和传统的体育形式;其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的特点是,它是各民族审美与展现民族个性的动态的显现形式,本质上不脱离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它的主要表现手段为技艺、声音和形象,为人本身为依托而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以身口相传的文化链作为延续的方式。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传统文化中相比最脆弱的部分,用“保护”这个词语就很鲜明地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的特点,主要是以人为核心的精神、技艺和文化传承,因此,最尤为重要的就是人的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一)没有对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力度的保护

民间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传承人的存在和宣传为主的,但是,当前我国民间艺术与手工艺日渐萎缩的市场,造成了很多的民间艺人丧失了生存的社会舞台,他们开始转行从事一些别的行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继承这些传统的手艺,导致了某些民间文化濒危消亡。

(二)现代化建设导致的过度开发,造成了遗憾的损害

当今,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快,很多农村在实行“拆旧村、建新村”的改建策略,很多的改建工作并没有对蕴含历史文化内容的有形遗存进行认真保护,导致承载某个村庄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荡然无存。还有一些旅游开发项目,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把一些原生态的歌舞按照当代肤浅的审美趣味来改造,大量地、机械性地复制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使很多具有历史文化的村落变成了喧嚣的闹市,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性遗憾的损害。

(三)对非物质民族文化研究的人才面临者断层的境况

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并没有多少院校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给出应有的重视,非遗人才开始青黄不接。著名的徐金龙博士曾经对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做过一些调查,他说过自己从事民俗文化那么久,对当前的非遗教育表示出空前的担忧。

三、基于艺术设计学视角下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法

(一)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进行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和珍贵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真性,永远是不能动摇的;如果失去了原真性,文化遗产的项目就失去了对它进行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就变成了一种文化资源,变成了一种可供人们开发与利用的文化宝藏。如果可以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再进行创造性的生产,就可以使得这些文化资源附带明显的民族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利用与传承,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真实性和传承性的原则。在湘西,存在着土家族与苗族的两个很古老的民族,在这两个古老的民族身上刻下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文化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湘西的经济由于历史的部分原因,跟湖南其他的地方相比就比较滞后,湘西在我国当前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中还保留了原有的农业文明事项,甚至还遗存了一些原始的文明碎片,比如我国的远古时代文明中的“椎牛”等,现代人要想寻找中国古代的生活图景或者历史印记,就可以去湘西。湘西的土家族文化中的毛古斯、摆手舞、八部大王庙遗址中的石雕像,在土家族古籍《摆手歌》的相关古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在永顺县勺哈一个村庄中,存在有很多的土法造纸作坊,在那里可以真正体验古代手工技艺。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利用土家族织绵的纹样、利用毛古斯的模拟来作为文化资源,就可以把具有明显的湘西土家族文化的民族特色表现出来。

(二)由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进行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转化之后,想要把这类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进行转化,就必须整合文化资源,变不可利用的资源为可利用的有效的文化资源,并通过整合的方法增强文化资源的生存能力,让现代的因素注入到静态的文化资源中去,并把这种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因素。不同的地域、民族,不同的历史积淀,造成了區别性较大的文化资源,让这些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变得异常稀缺。

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来讲,为了不让这些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的文化资源有一天走进博物馆,需要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合计,有效地开发这些传统的技艺中蕴含的审美元素,以适应现代化的审美需求与生活方式的形式来向人们展示,使人们通过观看、触摸的方式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称作是一种务实又积极的做法。以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可以充分挖掘作为文化主题和导向的契合点,比如契合蒙古民族古老时代对动物崇拜而产生的“狼图腾”文化主题,契合了伟大的母性之爱的“天上草原”文化主题,还有契合民族和平共处与民族团结精神的“昭君文化节”,这个文化节的举办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可以作为文化资源为旅游开发所利用与借鉴,并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拓展中体现出更深的战略性意义。

(三)由文化资本向文化产业进行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代文明祖先创造的珍贵又丰富的文化财富,它包含的民族语言、口传作品、民间表演艺术、传统的手工艺术、风俗礼仪等都凝聚着我国历代人民的文化记忆的点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代的远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记忆已经与最初的形态相差甚远。因此也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更高的经济价值,具备了很高的经济增值性,成为了体现文化差异性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可以转化成为相关的文化产业。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其不可复制性,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的特点,让那些具有文化视差作用与独特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潮流。以我国海南地区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可以从艺术开发与利用的角度,从产品设计角度开发一些有关纺染织绣技艺的商品和纪念品,开发纺染织绣技艺题材的视觉文化符号形象,也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开发相关主体的空间艺术形式,还可以将有关纺染织绣技艺的主题材料开发成影视媒体进行相关的设计。这就用艺术设计的手法展现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美,是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意义的一种新的尝试。

四、总结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精神文化资源,在当前面临着保护与传承方面一些不尽人意的现状。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艺术设计学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转化,是当前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研究——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J].人民论坛,2016(25).

[2]张坤.设计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蒙古族呼麦的保护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

[3]赵澄.设计创新视角下江苏雕版印刷的传承与保护——书籍设计课程中探索新媒体模式传承”非遗”文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作者简介:孙宁(1983-),男,汉族,山东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非遗。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