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8-05-14薛锦
薛锦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古建筑、古遗址,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业遗产在近年来也逐渐受到重视,而其活化利用也是全新的课题,融入到中国历史及城市发展。本文就隶属于无锡博物馆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无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重视保护工业遗产观念,提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无锡是中国工商业发祥地之一,曾经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复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遗产面积量大,其中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自1900年建立,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更是能够代表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价值,促进地区发展,对于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尤为重要。
一、工业遗产的应用价值
20世纪5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 Donald Dudley 教授首次提出了“Industrial Archaeology”概念,将“工业考古学”引入学术界,与古建筑、古遗址等学术共同前进,强调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遗产及遗址进行记录并保护起来,英法德等国家积极的组织并参与进去。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在本世纪初,在粤中造船厂改建为崎江公园的典型案例引领下,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稳步推进。由于我国对工业遗址认识的偏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众多有价值的工业遗存成为城市建设更新的牺牲品,搬迁、毁坏、遗弃等现象冲击着建筑物和历史设备,工业遗产濒临灭失。工业遗产作为文物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随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着手开始进行有效保护,改造特色城市空间,体现审美价值和历史学价值。
二、无锡中国民族工商博物馆现状
无锡作为百年工商名城,工业化进程跨越了三个世纪,历史久远,沿着古运河两岸的银行、工会商会、手工作坊、工厂等无一不无声诉说着无锡工业发展的历史。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从清代中叶就是江南水上运输的枢纽城市,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有远近闻名的“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錢码头”,是民族工商业发育较早的城市。在上世纪每年在无锡集散的粮食达700至800万石,是粮食的集散地。金融中心逐渐形成,城乡物资交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民族工业的崛起。在交通和贸易的传统米、丝、绵交易的基础上,以机器动力为生产力体系的第一代近代工业发展起来。而江南为米麦传统出产地区,面粉业历史悠久。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了中国民族工商业最早的企业无锡茂新面粉厂,是2007年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对象,现在隶属于无锡博物院,并改名为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为无锡工业遗产展示着历史价值东西相对的两栋楼是原面粉厂,有着73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利用麦仓及机器设备展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展区、老办公楼专题陈列三大板块,通过历史场景雕塑模型、设备及生产线陈列,显示出工业遗产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呈现工商事业家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价值。
三、无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中的不足
(一)工业遗产保护过于僵化
在我国遗产保护工作中,静态修复及保存是主流,没有充分活化体现其价值。工业遗产活化主动适应社会性差,与城市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博物馆改造由政府主导,调整应对策略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关注工业遗产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工业遗产保护形式僵化。
(二)博物馆信息化不足
伴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如火如荼地发展,尤其近年来飞跃式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这也是由于上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进一步推动,而我国博物馆信息化推动速度较慢,在无锡工业遗产中信息化程度也显得不足。
(三)群众基础不足
由茂新面粉厂改建而成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外形保存十分完好,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化内涵、历史知识较深民众参观较多,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与周围环境联系略有不足,与社会结合程度不够,吸引大众参观能力不高,在宣传和体验上的群众基础不够坚实。
四、无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中的探究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历史的传承,重视向民众展示文化的价值,审美观念和遗产活化利用观念逐渐开始向民众渗透,工业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一,纵观中国历史,近代工业的发展经过了百年的风霜雪雨,需要为后人留下历史的见证,更需要将遗产价值活化再利用。
(一)转变传统思想,重视文化的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脚步加快,一些“过时”的设备和破旧的建筑物组成的工业场所成为落后的代表,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历史的见证被搬迁和灭失,历史文化的传承被迫中断,幸而有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建立,没有让其成为遗憾的历史。工业遗产留存后,还要继续发挥其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想,以展示历史为中心,结合城市特点活化和利用工业遗产,通过优化调整,跟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脚步,引领博物馆创新发展,在保存好历史见证的同时,重视发挥其活化利用价值,提升民众欣赏品位及审美素养,引领民众爱国爱家、勇于进取的精神,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
(二)丰富展馆内容,活化利用落实到实处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在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要注重实际落实,根据民众需求与社会实际情况,丰富展馆活动及展示内容,寻找两者的共同点,引发民众学习历史文化的主动性,耐心细致地加强展馆活动细节、环节,重视引导民众参与进来,提高民众鉴赏能力,将审美观念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当中去。
1.利用审美观念与工业遗产的共同点开展活化利用
民族的审美观念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与历史结合发展。由于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文学知识涉及范围广,与中国工业近代发展史相通,对民众在历史发展知识、现代文学等多方打下文化素养基础。在展馆活化利用中不要将所谓的历史知识生搬硬套到实际中,而是要根据民众关注的状态和重点,细心引导安排,从审美观念培养做起,利用审美观念和工业遗产的共同点,系统地开展历史传承的活动,融汇贯通的地将我国工业发展史及发展方向传递给民众。
2.丰富工业遗产内容是博物馆发展的关键
丰富、系统的历史知识内容能够吸引民众主动学习,博物馆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中,对工业遗产发展历史传播点的选择、知识点的引导等方面要注重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引导民众加强联想与想象,深刻剖析理解工业遗产的内涵,明辨社会发展的是非,体会工业遗产的意义。加强对历史知识、新时期观念的宣传引导。通古才能博今,我国工业发展历史悠远,有扎实的发展脚步,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内涵,要引导民众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增强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需从点滴做起
鉴赏工业遗产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日常展馆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民众历史知识的点拨和历史文化的学习。同时注重提高工业遗址现实环境与体验,帮助民众真正地走到所描述的场景和环境当中去,体会工业发展中老一辈为国为民情感,善于引导民众抓住中国特色,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提高民众审美能力,在展馆组成的点滴中增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程度。
(四)善于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加大影响程度
互聯网信息时代中,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不能缺少互联网这个有利工具。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英国纺织机、巨大的毛麦仓等设备现场能给人震撼的感受,应利用到互联网的渗透和传播中,积极建设博物馆网络平台,为大众熟悉、了解博物馆特色提供便利,为工业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成果做好宣传,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引导民众关心工业遗产的发展,传承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
五、吸引民众兴趣,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工业遗产的传承需要民众的认可和参与,要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结合。由于工业遗产属于近代,民众对遗产保护意识不足,吸引民众的能力没有古建筑、古墓葬等强,这就需要工业遗产根据自身特点,尝试新的技术手段、宣传方式等,让无锡工业遗产得到民众关注。无锡的工业遗产群具有共同的发展历史,是产业发展历程的代表,现在以无锡北仓门、西水东商业街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为典范,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活化利用也需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利用自身“面粉大王”“纱布大王”的突出特点,保护完整等优势吸引民众兴趣,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历史的传承。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工业历史和经济发展,利用博物馆特点将审美观念、历史知识及思想的引导渗透到民众当中,运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促进民众传承历史,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中之重,在活化利用方式方法上要理念和实际行动上尽职尽责,转变思想,打造坚实的发展基础,重视民众的需求,立足历史,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启迪民众鉴赏、审美思想,营造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水平,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见证,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甘信云,张希晨,胡颖.无锡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中的若干问题[J].工业建筑,2017.
[2]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