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青少年的兴趣点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多元化传承途径

2018-05-14王珊陈雪思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兴趣点传统文化青少年

王珊 陈雪思

【摘要】青少年作为未来文化传承的主体,应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先锋作用。要发挥其先锋作用,必须充分利用兴趣的导向性助其产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观意愿,从而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青少年三方面的兴趣倾向,并以此为依据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多元化传承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青少年;兴趣点;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的繁荣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开始思考文化传承之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上了工作日程。青少年作为未来文化传承的主体,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开路先锋的作用。

若想发挥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的先锋作用,必须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产生主观意愿,从而能够主动地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愿意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工作中去。兴趣是左右人外在活动的内部动力倾向,要调动青少年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就必须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推进優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因此,对青少年兴趣点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

我们围绕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济宁市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青少年的兴趣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调查的对象是济宁市11-20岁青少年,按样本年龄划分为初中、高中、大学三组,共发放实验组调查问卷423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问卷有效率为88.9%。因为不同生源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兴趣点可能存在差别,而此三组中只有初中采取学区入学,因此,本次调查中初中组各选取一所城区学校和一所郊区学校进行抽样调查。控制组则借“2017济宁国学大会”海选之机向前来参加海选的青少年国学爱好者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二、青少年的兴趣倾向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青少年的兴趣倾向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网络和新媒体成为青少年课外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的普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问卷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济宁市超过70%的青少年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一半以上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手机,在“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的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上微博、微信、交友网站”“看课外书”和“运动”,在被问到“愿意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大多数青少年选择了“网络、电视、传媒”和“旅游、参观、展览”。可见,网络和新媒体凭借其快速、方便、实时性强、传播方式多元化等优势,满足了青少年对新奇有趣事物的向往,已经逐渐成为青少年课外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对贴近自己生活的事物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才产生的。个体自身的需求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相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青少年对贴近自己生活的事物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在“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领域”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民俗风情”“传统美食”和“传统文学”,而在“喜欢看哪类电视节目”的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电视剧、电影”“综艺”和“新闻、资讯类”。

(三)希望通过更多的途径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调查中,75.49%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12.75%的人有所研究,仅有2.9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精通传统文化,还有8.82%的人表示根本不了解。当被问及“当代青少年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原因”时,多数受访者选择了“了解途径少”。同时,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趣味性、创新性且传播力度不足。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若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除了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外,也离不开传统文化自身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多远化传承途径探索

青少年思维活跃,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针对他们表现出的种种兴趣倾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辟更有针对性的宣传途径,提高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一)创新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学习载体

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生活模式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新的信息,其学习方式也更倾向于娱乐化、体验性。而目前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还比较单一,单纯依靠讲座和读物无法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借助影视节目、动漫、舞台剧、游戏等更贴近青少年生活的、青少年更加感兴趣的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载体。台湾著名画家蔡志忠用漫画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统儒家、道家的主要思想,变枯燥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漫画故事,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这就是使用了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学习载体,是创新传统文化学习载体的有效尝试。网络游戏因其超强的互动性和强烈的体验感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玩家,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其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角色的设计、价值观的传达等方面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青少年在娱乐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和新媒体已成为青少年课外娱乐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必将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关键渠道。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碎片化时间增多,人们接受新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手机能够凭借其普及率高、方便携带、时间和地点限制较小、功能多样化等优势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要,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与发布。人们在工作、学习的间隙,或是等候公车、地铁时,都可以通过手机阅读几篇有意思的微小说,观看一部精彩的微电影。可以说,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阅读的普及,催生了微事物的涌现,微博等新媒体也凭借其信息的实时性、传播的覆盖性、无可替代的便捷性和传播方式的交互性逐渐成为青少年了解信息和课外学习最重要的工具。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更多新的形式,既可以有专业的网站、论坛、APP进行传统文化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的展示,又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介,以微课、微电影、微小说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微传播”。

(三)创新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使其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焕发新的活力

虽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但大众化的电视传播媒体凭借其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视觉效果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以顽强的生命力承担着主流媒体的责任。因此,电视文化节目要借助这一媒体优势,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推陈出新。

1.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节目内涵,打造文化节目品牌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山东卫视的《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金鹰卡通频道的《龙的传人》等都是借助观众喜闻乐见的竞赛、闯关、真人秀等综艺节目形式,打造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优质节目。一些原有电视节目品牌也开始转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节目创新,如浙江卫视《挑战者联盟》第三季,主打中国特色城市的互动挑战,扎根同城市的文化、风俗,选取最能代表该城市特点的素材设置挑战任务,通过挑战和对抗吸引观众的注意,促成不同城市文化的碎片化传播。今年7月,济宁市委宣传部联合团市委、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济宁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主办了“2017济宁国学大会”, 吸引了一千多名国学爱好者热情参与,营造了全民学习国学经典的浓厚氛围。这些节目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的综艺形式相结合,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大众媒体创新式传播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与观众的多渠道互动

目前,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关注受众的用户体验,采用现场参与、扫描二维码、短信投票、“同步答题,赢取大奖”多种互动形式,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增强观众的用户体验。随着手机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不断升高,手机与电视的跨屏互动正在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这种多渠道跨屏互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成为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的有益探索。

3.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增强传统文化的舞台感染力

媒介融合带来的媒介技术和业务形态的融合与创新,正推动电视舞台设计跳出传统的依靠声、光、电的舞台空间场景,图文并茂、声像兼备、3D动画及全息影像等形式的运用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集视觉、听觉等全感官互动为一体的新媒体艺术形态也为传统舞台叙事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新思路,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使叙事载体的自由转换成为可能,也使叙事时间、多维故事空间的表达变得更為容易和自然。

(四)扎根传统文化立德树人,促进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度融合

青少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而现如今,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身处国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人们思想观念重大变化的时代环境,随着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悄然兴起,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现实、功利,青少年只看到社会现实是怎样的,而不知道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加上一些商业化、庸俗化传媒的不良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很容易出现偏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但青少年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传统以枯燥说教和政策条文的片面灌输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曾说过:“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关系的白纸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就不乏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位卑未敢忘国忧”思想是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嘱托;“天行健,君子以自信强不息”精神是激发青少年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美德是滋养青少年宽容人格的心灵养分;“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诚信品质是青少年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道德践履是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因此,要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中汲取营养,获得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借助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二者的结合也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新业.电视类文化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40-243.

[2]郭萍.大众传媒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与策略分析[J].传媒,2016(24):77-78.

[3]罗志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语境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35-236.

[4]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术论坛,2007(8):150-152.

作者简介:王珊(1981-),女,研究生,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公共事业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兴趣点传统文化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
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兴趣:玩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