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Tico-Tico No Fuba》的创作背景及演奏技巧

2018-05-14翟东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演奏技巧

【摘要】叙事曲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形式,在《Tico-Tico No Fuba》这一首钢琴作品中再次发散出了耀眼的光芒。此曲是巴西作曲家澤昆哈·阿布鲁于1917年所写的一首肖罗音乐,肖罗音乐意为“啼哭的音乐”,在19世纪中期,巴西开始兴起此类风格忧伤的音乐,但随其不断发展,风格逐渐转变成了明朗欢快的类型。

【关键词】《Tico-Tico No Fuba》;创作背景;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巴西这个热情洋溢的国家拥有着数以百计的音乐风格,在里约,19世纪中期一直以啼乐为主。啼乐的基本节奏是由白人所创造的,在那段时期,大量的白人举家迁移到这里,他们最爱的音乐是波尔卡、华尔兹及玛祖卡舞曲。由于当地的巴西人对音乐的分解能力比较强,因此,他们对这三类舞曲进行了重塑。将啼乐小乐队中“哭泣”与“啜泣”的声音,以吉他、长笛、黑管为代表来演奏,这好比早期爵士乐中的弦乐以及管乐。

一、《Tico-Tico No Fuba》的由来及后期发展

此作品名字是雀鸟吃米糠的意思,对于这一名字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典故。1917年,在圣保罗州的一个小镇的一家夜总会中,阿布鲁与他的乐队用钢琴以及其他乐器在对一个新谱写出来的肖罗进行演奏,客人们在此音乐中开心地跳着舞。但本该拥有三部分的曲子,阿布鲁只完成了两个部分,之后脱谱单独即兴演奏出了第三部分。在听到音乐后,客人们明显没有从前两段的音乐中走出来,跳舞的步伐开始变得杂乱无章,但一个个却又激情饱满。看到这一场景,阿布鲁朝着他的伙伴们激动地喊道:“你们看,人们跳起舞来与雀鸟觅食玉米的形态一模一样!”所以,这一曲目就由此而来了。

此曲诞生后虽然深得许多人的喜欢,但只在小范围内流行,而且当时只有编曲没有填词。直至1931年才由著名作词家尤里科·巴雷欧斯填词,后由著名指挥家高指挥,库尔巴茨交响乐队演奏后,《Tico-Tico No Fuba》才被收入到唱片中广泛发行,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在1940年前后仅短短5年的时间内,这首曲子先后被五部美国电影作为电影主题曲,《科帕卡巴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电影,由在好莱坞发展的巴西当红女影星卡门·米兰达主演及主唱,之后这首歌曲便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巴西,同名电影《Tico-Tico No Fuba》根据阿布鲁的真实故事被拍摄了出来。同时,作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闭幕式的音乐之一,《Tico-Tico No Fuba》的音乐风格也体现了巴西人的性格:开朗豪放,待人热情,好交朋友,不在乎在众人面前表露情感。

二、《Tico-Tico No Fuba》的演奏技巧

对于这首《Tico-Tico No Fuba》而言,其结构主要结合了两种音乐原则,一种是奏鸣曲式主题对比原则;另一种是非规范回旋曲式原则,同时,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主题原则相互作用下,使得整个乐曲的演奏极具戏剧感。通过分析,了解了其贯穿两种主体的方式,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这两种主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回旋式的结构原则主要体现在:多次第一主题的花式出现以及最后结束时第一主题的再现。但是,相比于传统的奏鸣曲式,该曲的奏鸣曲式主题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反映了情感和色彩之间的激烈碰撞,并且融合了安静与躁动、黑与白的矛盾对比,同时,整个过程呈现出松弛到紧张来回轮转的状态,不仅对传统的奏鸣曲式形成了挑战,而且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延伸,使得这些元素在符合情理的同时又让人意想不到。

(一)呈示部

第一主题一重一轻带有极具特色的的律动感,开头引子特殊的不规则的切分形式非常有节奏感,随后进入第一主题。尽管前面的引子不长,但由于演奏既需要使音乐具有层次感,又需要具有和谐的美感,因而其难度比较高,同时,该曲目将旋律的流畅度同律动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不仅使抒情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将其中的故事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接下来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主题由弱开始,运用了扑朔离迷的肖罗切分型节奏,显示了音乐的随性与率性,左右手节奏的互补,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交织性和有趣性。在演奏第一部分时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交织进行。第二主题出现以轻到几乎听不见的声音为基调和左手弱音踏板的辅助来进行,这里和声部分隐藏着第二主题的旋律,以仓皇逃窜的大三和弦和大三和弦的分解和弦为特点,表现出音乐的跳动性,看似简单,却需要格外注意主次声部强弱的表达。接下来连接部的旋律更加有趣,这个部分需要用揍音演绎,就是用力奏出断音,需要突出,其余声部需要弱化处理,强弱分明,声部分明。随后发展从自由平缓的速度出现骤变,变得异常紧促与紧张,使得听者感觉到惊慌失措。相比于第一主题愉悦的气氛,该处无论是情感,还是风格,都出现了极大的反转,使得之前轻巧的节奏变成了连贯富有抒情味道的半音阶跑动,如突如其来入侵的抢食者,又像是森林里突然出现的闪电暴风雨。从左右手声部的音乐趋势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主题出现波动,主要是由于对同步开始的两个声部添加了和弦外音的远离,使得音乐一会儿变强,一会儿变弱。第一主题再现,人们只获得了很短的时间来对刚才的紧张感进行回味,随即又进入了新的情感当中。虽然右手演绎的还是第一主题,左手已不甘于之前搭配的简单和弦,强烈的八度织体如海浪般涌来,夹杂着砂砾呼啸而过,这是一种坚毅沉稳的低音进行。典型的ABA三部曲式结构,完整的演绎出呈示部这一段有趣的故事。

(二)展开部

展开部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直优美雅致的,从此开启了全曲的华彩篇章。看似温婉柔美的乐句,其实演奏起来十分复杂有难度,左右手相互快速来回交叉,行云流水般的宛如跟一只手演奏出来的效果一样,要做到换手不换气,左右手必须配合默契。后两个部分重复第一部分旋律,是第一部分的发展以及感情的升温,跟第一主题一样,只有娴熟地掌握连贯与跳跃的交织结合,主次声部的强弱搭配,才能让这一华彩部分听起来感到优美、连绵不绝且毫无无违和感。左右手来回跑动,动与静的相互结合,在这一部分充分展现,灵动中渗透着优雅。

第二部分节奏又重新紧张起来,这里需要我们把中间声部演奏得非常的连贯,不能漏音及拖拍。这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到中间声部连贯,上下两个声部在次位置,轻轻映衬,动静结合,生动描绘出一幅小鸟们既兴奋又胆颤地在抢食的画面,兴奋的是终于有美食可以吃了,而胆颤的是怕食物一下被抢食而空。

第三部分仍然要用到动静结合,连的地方非常连,断的地方非常干脆。这里有意思的是在最后一组半音结束时,仿佛能听到贝多芬《献给爱丽丝》的旋律,不得不再次佩服哈默林技艺的高超与创作的有趣性,而后旋律被再次拉回了第一主题。

(三)再现部

第一主题再现进行了一个带炫技的花式展开。高音部分快速不断的半音阶跑动夹杂着短暂强烈的和弦让人感到颤栗,成为全部戏剧冲突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难的地方。这里旋律模拟了肖邦练习曲op.10 nr 29,让人闻之便暗自佩服哈默林的改编功力,能将二者结合得毫无违和感,又不失有趣,以及不得不承认哈默林“超级炫技者”的头衔。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声部,其实在默默地渗透,慢慢的融合,从一开始听起来别扭牵强,慢慢发展成和谐有趣。这一段可以让人联想到小鸟们一边专注于啄食,一边在观察旁边的人与环境,一有人靠近,他们就会闪躲,环境安全,就埋头开吃,十分有趣可爱。

接着第二主题的再现,旋律以模进形式展开,是对呈示部感情的升华,音型更加饱满,音量更加宏伟,紧张又不和谐音程将效果推向高潮。这部分几乎由和弦构成,看上去独立性很强,但是不明显的连贯的线条依旧存在,旋律音隐藏在最高音,将气氛拉入至高点,紧接着又将旋律降到至低点,一高一低,一连一跳,对比格外明显。

演奏到最紧绷的地方时,第一主题又堂而皇之地出现,造就了再现部分的小高潮,将矛盾冲突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在轮回的模仿中将两种情绪的张力不断增强,能体会到灿烂和辉煌。在曲末,整体呈现一个减弱渐快的趋势,但是声音比之前的弱一倍,使色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感,直至最后,宛如鸟儿们吃完食物,干脆利落地飞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总结《Tico-Tico No Fuba》具有热情奔放的叙事曲曲调及多样化的音乐结构。巴西民间舞曲的风格在该叙事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起伏的旋律、均匀流畅的节奏,使得整个曲目的色调呈现出恬静明快的状态,将生动活泼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通过多样自由的曲式结构,使得作品的戏剧性被进一步放大,而其中所涵盖的多种形式使得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而树立之后,类似的器乐题材叙事曲有了学习参考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趙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迦特.《钢琴演奏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翟东宁(1981-),女,双硕士,讲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系。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演奏技巧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从“意会”走向“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