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古村落文化研究

2018-05-14陈玥君许镇辉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

陈玥君 许镇辉

【摘要】四川以西地区的汉族传统古村落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不可被分隔与取代的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与时间的流逝中陪伴并证明着四川以西地区各种文化的传承与变革和时代转移与变迁。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使得绝大多数古村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惊人变化。加之广大普通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严重缺失,不能作出正确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得大批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慢慢的从我们身边消失。本文以四川以西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的商业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为切入点,对该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进行研究,解决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四川以西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快速发展与传承保护的矛盾。

【关键词】四川以西;汉族古村落;自然文化;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四川以西地区汉族古村落概况

(一)自然与气候环境

四川以西地区全年以湿热天气为主。由于降水十分充足,所以农业经济相对其他气候极端地区更为发达,植被种类繁多,经济作物、木材成为当地支柱收入。

(二)村落组团

四川以西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形较为平坦,山脉与丘陵地带较少,因此村镇较为集中且规模较大。

(三)经济与人口变迁

四川盆地中的西部平原地带,土地平整,土壤十分肥沃,湿热的气候极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其可耕种的农业土地占比极高,因此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油菜与水稻产地。加之古代的成都由于经济发展较好,周边物产丰富,同时由于云南与藏区之间大批经商驴帮、马帮出川必须经过地势相对平缓的四川以西地区。于是,客栈、驿站、茶楼等数量急增,经过长期发展,在四川以西区域形成了著名的“茶马古道”“川盐古道”,城市链逐渐形成。因此,大量人口涌入这一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宜居地区。

(四)历史文化与农业文明

从古至今四川以西地区就是中国西部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与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千年前的广汉三星堆文明已把四川文化展现在了大众眼前。之后又发掘出文明世界的金沙遗址,又进一步将四川以西地区的古代文明再一次展现在世人眼前。四川以西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蜀国时期农业生产已经较为发达。

二、四川以西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中的文化艺术

(一)汉族古村落的商业文化

古时四川以西地区的经贸中心便是成都,从古至今享誉其周边地区。而后经过安史之乱,商业经济贸易与官僚权臣家族等都向成都迁徙。因此,成都人口剧增,街上商铺林立、小贩喊卖声不绝于耳,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人口的大幅增长促进了劳动力的剧增,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时的制盐业、丝织产品、茗文化、冶铁业文明全国。在“川盐古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推动下,四川以西地区的商品贸易覆盖范围持续延伸与扩展。当时,四川被誉为全国产茶圣地,茶叶通过商队翻山越岭、涉水过江运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茶叶贸易大大加速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使人们养成了品茶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汉族古村落的建筑文化

四川以西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中,多数为久居于此的固定居民,其房屋居住样式为典型的本区域穿斗木构建筑,大挑檐,双坡屋顶。明朝、清朝、民国时期,大批外来人员迁入生活或经商,其建造风格与当地传统建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明清朝“湖广填四川”时期便组建的洛带古镇,“整个古镇呈现“一街七巷”的格局。街两边建筑鳞次栉比,各大会馆点缀其中。在街上分别修建有广东会馆、闽商会馆、江西会馆等。

除此之外,由于西方文明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形成了大量欧式建筑在安仁古镇兴建。始建于民国 34 年树人街上中西合璧式建筑林立,陈月生公馆、刘元瑄公馆、高明轩公馆等都是民国所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三)汉族古村落的自然文化

四川以西地区三面环山,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中部平原地区土地辽阔,长江众多支流从中交错穿过。小到传统建筑物内外盆景的摆放,大到村落中的格式园林与广场景观,甚至是村外的花草林木、梯田小溪,都是一個村落自然景观的特质,由此别于其他区域景观美景。

当地民居、达官府邸、寺庙会馆,其空间环境绝不是建筑物本身,更囊括了其内、外环境。在场镇式古村聚落中,几乎全部会在门前空地或庭院空间种植各类花草树木,不但能够美化环境、遮阳避雨,还能体现出不同屋主的独有情操与生活品味。因此,四川以西地区的植物文化形态对汉族传统古村落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四川以西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四川以西地区汉族古村落中的古建以清代初中期至民国初期的建筑群落为主,其中还有极少建造史可追溯到元、明代。从其现有保护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单一建筑少许被列为古建遗迹,其中私宅占有一定比例,卫生条件较好,建筑保存良好。其余建筑除部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外,剩下的基本上都处于濒危状态,无人管理、重视,大门紧锁,杂草丛生。空间场所性质遭到改变,人为破坏严重。

整体古镇风貌因国家政府和民间组织机构的不当保护使其适得其反。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古镇因商业发展、外来人口定居、旅游观光等被过度开发与利用。古村落原有的淳朴之感、古色古香的人文历史风貌发生了变化。新修楼房与古村落原始风貌形成反差,格格不入,破坏了古村落在千百年的历史中遗留的特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村落整体外部空间环境格局有些许不良改变。古村落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经济、文化、水文,交通路网已经全面覆盖古村聚落,其部分周边还规划有大型旅游团队接待场所,临水型古村落由于周边工厂的修建,使其原有河流发生改变,增大了不可预计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由于四川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且古村古镇由于人口发展的需要,保护与发展意识十分薄弱。

(二)保护原则与方法

1.保护原则

古村聚落保护原则要遵守多样性、真实性、整体性、重点性、可行性原则。

(1)多样性原则。古村落不能作为个体单独存在,其需要由众多个体组合成为一个或多个集群体。组合个体不是简单的加法,在把握好正确的方针、原则的前提下,科学规划,集中统筹,优化组合,将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转换成“A+B+C+D+……=1”。使之物尽其用,各个因素能发挥其最大用处。

(2)真实性原则。指的是其整体风格不得改变,如建筑风格、内部材质、独特结构、历史文化等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状态,即尊重历史、原貌,不得擅自改变其特点。该原则是古村聚落保护和传承的基本原则。

(3)宏观整体性原则。单体建筑在古村落的研究价值上意义甚微,其研究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单体古建及其周边环境整体呈现出的环境氛围的感性、理性认知。古村落是多个因素组成的整体,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用整体的思维方法认知整体事物。对古村落的保护活动才符合科学实践。

(4)重点保护原则。现实社会中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古村落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目前现阶段,因资金、科研水平、理论知识等条件受限,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应该率先保护重点古村群落和解决古村群落中最有待解决的问题。

(5)可行性原则。只有从现实出发,结合实际问题,站在前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保护方法

根据四川以西地区汉族传统古村落现今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以“科学规划、及时保护、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为依据,提出以下针对性意见及建议。

国家机关及当地政府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制度;坚定不移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古村落科学规划、统筹管理;正确处理好古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合理化解相关矛盾;处理好古村落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关系。

四、结论

四川以西地区汉族古村落在商业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历史文化上具有极大的文化研究价值,相关人员和部门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协调并进”的工作任务,做到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獻:

[1]韩霞.中国古村落[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12):29.

[2]张锦华.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四川省阆中古城[D].重庆大学,2010(86).

[3]赖武,喻磊.四川古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29).

[4]李先逵.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4).

[5]关传友.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5):1.

[6]韩超凡,金露.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耦合模式探析[J].特区经济,2018(1).

作者简介:陈玥君(1989-),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公共事务及汉语言;许镇辉(1966-),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教授,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研究方向:课程教育与教改研究。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
小议浙东蕺山书院建筑文化
试述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
探析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关系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
让湖湘文化与中职美术教学相遇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