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5-14夏正宝
夏正宝
[摘 要]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面对网络化浪潮的洗礼,高职院校思政教学面临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开展信息化思政教学模式,但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基于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若想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质量,应立足于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基本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弊端及改善策略,促进网络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教育;现状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9-0126-01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征,彰显着不同的时代特色。置身于互联网兴起的社会进程中,高职院校理应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校园网络,为思政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束缚,拓展了平台。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并且能够优化学生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思政教育工作者缺少综合素质
当前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未建立起正确的思政道德观念,难以正确认识网络发展历程,导致无法辩证地看待网络上传播的思政与价值观念等。同时,思政教育者缺少社会责任意识,难以接受网络新鲜事物,限制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往往凭借惯用的教学思维与落后的教学方式等,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甚至一些迂腐思想影响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世界。
(二)网络思政教育缺少明确的教学媒介
高职院校若想开展网络思政教学,应以网络作为有效媒介。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设备相对落后,并未做到与时俱进,大学生难以在学校网站上学习思政知识,甚至接触网络的时间都相对有限;同时网络上缺少完善的思政教育相关的课题和资源,仅有的资源也是与党政方针相关的宣传等,致使思政教學质量明显下降,且缺少反馈渠道,难以充分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合理需求。
(三)网络思政教育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按照常理来说,高职院校重在以学生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但是在网络思政教学课题的设置上,并未做到科学化管理,导致高校思政教学难以顺利开展。虽然思政教学涉及一定的网络化内容,但通常过于形式化,缺少执行力度,且内容过于枯燥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并未真正起到网络思政教学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提升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思想高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涉世未深,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价值观。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其思想观念与政治敏感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观念。置身于信息化时代,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并且要具备良好的网络思维与网络素养等,培养自身的网络语言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网络信息化培训,向教师渗透先进的思想理念,培养教师的网络素养,建立专业化较强、政治觉悟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政观。
(二)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强化学生的网络判断能力
网络世界包含海量信息,不仅包括先进思想,同时存在诸多消极因素。由于大学生自身缺少成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故此,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技术,以理性视角看待网络世界,并且提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评判力。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思政教学中,应建立网络思政规范标准体系,培养优秀的合格网民,打造良好文明的网络环境。
(三)优化网络管理,对网络制度加以规范
随着校园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途径不断增加,内容更加充实丰富。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思政教学的束缚,使思政教学更富有时代意义。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遵守网络秩序的自觉性,并遵守网络规范,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的网络思政观。同时,应指导学生严格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避免学生误入不良网络思想的巢穴。
若想提升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质量,则应该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承接优良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新型网络思政教学方法等。合理运用当代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手段等,借助网络力量充分发挥思政教学的作用,实现网络与现实思政教学的统一发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燕.化解不良网络舆论反向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4):133-136.
[2]陈云玲.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4):138-139.
[3]田树学.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宣传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60-61.
[4]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