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
2018-05-14季文慧
季文慧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消费的需求越发强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旅游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舒缓身心,同时还偏好于领略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基于对民族文化教育价值的简述分析,就其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旅游教学;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9-0086-01
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满足了现代人旅游的需求,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亦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时期,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还有利于民族团结,其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是未来旅游教学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一、民族文化教育价值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其目标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还需要发挥文化传承阵地作用。在中国社会进化史上,集聚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和智慧,并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文化体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蒙古族和“三少民族”而言,他们主要寄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并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为当代人带来了一场审美盛宴,在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极具研究价值。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是传承和弘扬蒙古族、“三少民族”等艺术文化的捷径,对团结各民族力量亦有重要意义。蒙古族和“三少民族”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在保持原有生态文明的同时,又随着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接受着洗礼,洋溢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完善内容设计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我国统一的教材知识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因其所处环境、地域、民族的不同,主体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对此,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以教学教材為基点,丰富其中的内容设计,开发校本教材,有机地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旅游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涵养,使之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在此过程中,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内容设计中的渗透,仍以实现旅游教学目标为导向,摄取那些具体的、丰富的、歌唱新时代美好的素材,提供蒙古族、“三少民族”等民族现代化文明建设成果,借此触动学生心灵,并将其中的优良传统内化为学生的情操品质。在旅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实际情况,适时牵引出民族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新教学方法
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出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考虑,对增加民族文化的需求更显强烈。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激发了教学方法创新。在具体的旅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多媒体技术应用,通过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蒙古族、“三少民族”文化发展背景,并设置虚拟现实场景,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性地加强教育训练。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可安排蒙古族、“三少民族”文化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自行搜集相关素材,并在课堂上进行讲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活性,实现民族文化在旅游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三)组织课外活动
根据泰勒的学术观点,学习经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主张理实结合,基于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而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环境下,学生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多元的信息获取通道为其打开了新的知识大门。因此,新时期高等院校可基于校园网络,开通旅游服务板块,宣传民族文化,展示蒙古族、“三少民族”风采,让学生更加直接、全面、便捷地了解民族文化历史与现状。同时,基于所处地域优势,高等院校还可基于民族文化渗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科学修设道路、建筑等,增强学生的既视感,使之时刻获得审美享受,并在良好的环境氛围熏陶下,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此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等院校还可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深入蒙古族、“三少民族”腹地,亲切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使他们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吴婷婷,张栋科,史玉丁.民族文化融入渝东南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34-36.
[2]刘杨,孙莹丽.少数民族旅游专业教学初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