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大高等数学基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践问题
2018-05-14荆荣丽
荆荣丽
[摘 要] 主要介绍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义和特点,指出基础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所遇到的阻碍以及应用于高等数学现实教学中所发现的规律和实践状况,以高等数学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针对课程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以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将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融入高等数学现实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关 键 词] 高等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9-0059-01
作为一名电大理工科学生,必学的基本课程就是高等数学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高等数学的知识非常抽象,有着较强的逻辑性,概念也很抽象,以至于学生都很难理解,还需要繁琐复杂的运算,枯燥乏味是很多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印象,因此教学上需要一种有效方法,让一个问题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无趣变为有趣。但是电大的成人学生知识结构偏差很大,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还有很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相互矛盾,学习精力也不比在校普通大学生好,有着突出的工学矛盾。对这个问题,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是非常高效的方法,由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相结合,有助于解决电大学生数学学习上的主要问题,大大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定义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学员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起源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式辩论”;还有19世纪后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情境、问题、假设、推理和验证”的教学模式,他也充分强调了“从做中学”这种通过实践去学习的重要思想;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了学员要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被称为“发现教学法”,这些都对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个新时代,教育在不断地转型升级,将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和高等数学现实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不但很好地贯彻了素质教育,还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学员自主学习,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高等数学本身内在的学习规律与电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高等数学中,连续、导数、不定积分、定积分等概念、函数单调和曲线凹凸的判别定理等内容其实在内部学习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在教导高等数学时,可以采用图形来直观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内容,画出图形可以加深理解,如極限是研究函数自变量趋于某个值时,其函数值是否趋于某个点,而这个自变量在这点不一定有定义,但如果一个函数在某一点连续,则一定在这个点有极限且有定义,这个点必须在函数图象上。这一知识点就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
三、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
数学作为打开数学的大门,电大《高等数学基础》中选择的教材为中央电大出版社编制,其内容相对丰富、自成体系,但是文字教材内容相对较多,其理论超过电大成人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在有限的课程内无法完成。所以,很多学校都会从网上下载一些和学生学习有紧密联系的教学资源,并且配送相应的光盘和录像,学生在教师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之后,除了能够独立地针对专题展开数学问题的解析,还能够利用数学资源选择主题交流、合作的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创设相对和谐融洽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电大数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利于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具体的操作就是首先让学生学习各种网站资源,并且让学生观看各种教学视频,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疑惑,解答各种问题。
四、结语
电大高等数学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查阅有关参考材料,善于把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定义与好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熟悉全书内容,统筹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引入高等数学教学中,这是我国改革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充分发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高效的方法,本文希望能给高等数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娜.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新区,2018(8):88.
[2]孔颖.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新通信,2018,20(4):199.
[3]刘永琴.基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6(34):88-89.
[4]黄磊.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30):176-177.
[5]李金刚.浅析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6(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