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高职提高石油采收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14王晓丛
王晓丛
[摘 要] 对分课堂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将课堂时间平均分配,一半的课堂时间供教师讲授知识,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
[关 键 词] 对分课堂;提高石油采收率;高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254-01
高职的教学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中,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一直都在努力思考教学理念和尝试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及学习方式的创新,力求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到“工学结合”,再到“慕课”“翻转课堂”,以及如今应用广泛的对分课堂,所有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学到实用、有用的东西。
当前不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尤其是青年教师,学校会安排较多的日常事务,如学生管理、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日常教学管理等,所以为了缓解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当前高职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然而,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质量未能得到根本保证,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趋凸显。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增大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控能力较弱,在教学时需兼顾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这增大了教学难度,教学效果有时不理想。
(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生就业不理想
在近年生源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很多高校盲目招生,质量出现了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岗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也得不到保障[1]。
(三)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教师队伍建设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而目前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1)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和有经验的教师比例偏低;(2)高职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毕业学校到工作的学校,没有进行过相关的职业实践,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相距甚远。
(四)校内实训岗位及设备工具不完善
实训室使用率低和岗位设置不完善,实训设备缺乏或与实际岗位及技能差别较大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对分课堂是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学新教授首次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
对分的关键在于本周课讨論上周课的讲授内容,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吸收和消化知识,课堂讨论有备而来,这是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的根本不同,也是对分课堂的核心创新点。
三、对分课堂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提高石油采收率是高职石油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涉及了目前在我国各大油田普遍使用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现场实施方法。
提高石油采收率在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学时为32学时,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有6个教学情境需要学生了解或者掌握,本届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共有5个班级,150名学生,经过实践总结出在实际组织实施教学中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分配
32学时的课时,意味着一周上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需要讲述的重点、难点较多,这就要求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花费大段时间去讲解或者讨论,所以教师要学会将教学内容分类,有些较为简单的概念型知识点没必要做对分,或者只用几分钟做个简单讨论即可。
(二)注意人数较多时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是对分课堂教学非常关键的环节,作业的数量和形式选择得好,学生在课后的内化吸收效率就高、效果也好。面对众多的学生,作业的数量不能太多,但质量要保证,要有开放性的题目便于学生讨论,难度要适宜。要体现出“亮考帮”的特点;“亮闪闪”要列出收获最大的内容,至少一条;“帮帮我”列出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至少2个;“考考你”列出自己弄懂了,但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问题,挑战别人,至少2个,确保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课堂讨论打下良好基础。
(三)注意分组讨论时组员的搭配
学生的性格多种多样,学习能力也有高有低,在分配小组讨论的组员时,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例如把好动和好静的搭配在一起,动手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弱的搭配在一起,这样每个小组的组员可以互相弥补自身的缺点,向有长处的同学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这样的教学效果较好。
四、结语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大学本科教育和中专技校教育,不断创新、改进、追求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合适的课程中是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俭.谈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3(23):33-34.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大学教育论坛,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