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8-05-14彭毅
彭毅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职业教育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贡献越来越大,国家对会计人才职业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探究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成为现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者重点关注、研究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会计;培养模式;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241-01
一、会计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会计职业教育不单单包含于教育的范畴中,同时在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会计职业素养,更需要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会计业务流程知识等,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金融管理的方法技巧以及具备扎实的财务金融分析能力。但是现阶段高校会计职业教育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会计职业教育脱离实际,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特别是上岗前实际操作能力差,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清晰,定位模糊,教学设施不完善,以及对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出路在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更新,从源头上把控人才培养的定位:符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符合会计人才对社会的挑选。
二、会计职业的科学分类
现代商业市场对会计职业要求较以前更为细致。因此有必要对会计人才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才有利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把控。从会计职业教育就业角度来划分,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工作性质划分。有出纳和银行日记账会计、总账会计、专项明细账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筹融资)、审计等岗位。
2.按照服务对象划分。有对董事会或股东等服务的对外报告财务会计岗位,有对经理层或行政领导报告的管理会计岗位。
3.按照行业性质划分。有工业制造业会计、内贸会计、外贸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医院会计、酒店会计、餐饮业会计、物流业会计、物业会计等。
4.按照管理类别划分。有项目会计岗位。
5.按周期分类。分为高端会计人员、中端会计人员、低端会计人员或者称其为高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人才、初级会计人才。
高职院校依照此类人才分类法,能有的放矢地针对社会大市场,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学得其所,用得其所,培养一批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利的专业人才。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足岗位培养人才
虽然国内大型和较大的组织和单位倾向招募211、985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但数量居多、范围较广、需求量大的还是散布在大中小城市的中、小、微型组织和单位。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过于强调“宽口径”教育不仅对会计职业教育不利,对自身发展也不利。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将学生培养为上手快、会操作、能胜任、有素质的从业人员是高校职业院校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切入点和重点,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靶子。针对现代商业社会的竞争趋势,为中、小、微企业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主动力。
(二)立足市场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主要应该是培养适应中小型组织需要的有实际操作能力、逻辑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管理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的会计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应该清晰,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要教育模块。一般而言,学生两、三年以后才有进入中级岗位的机会或可能,五年以后,才有可能进入高级岗位,这时,就要有管理、学习、创新意识。经过一定的周期,初级岗位人员会提升素质和能力而向中、高级岗位发展。
四、结论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拥有务实创新精神、较强会计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并可以熟练进行会计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能够较快地适应会计岗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施上要以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现代社会中,为社会培养具有工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新一代会计职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张先进.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视野,2015(13).
[2]曲玫乐,季佳玮.高校內部经济循环体系对创业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影响的研究[J].新经济,2016(5).
[3]袁利升,李冉.高职会计专业“以赛促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6(3).
[4]王化峰.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规划[J].中外企业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