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职儿科教学改革,提高儿科人才培养质量
2018-05-14李海海
李海海
[摘 要] 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儿科医生严重缺乏。高职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基层儿科医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儿科学任务艰巨,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如何深化儿科学教学改革,提高儿科学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儿科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087-01
儿科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儿科医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详细阐述如何深化儿科学教学改革,提高儿科学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儿科学教学队伍是提高儿科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
1.加大人才引进制度。研究生学历、具备临床工作经验者优先。
2.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安排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及各类培训,加强专业教师社会实践考核。
3.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教学技能逐步提高。
4.激励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实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科研绩效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
二、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布局合理。改建儿科学实训室,使之适应实训教学、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小组讨论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环境。
2.设备完善。根据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可增加卧式身长测量床、蓝光光疗箱、温箱、新生儿窒息复苏模型人等实训设备。
3.功能齐全。建成的儿科学实训室既能用于实训教学,又能开展技能考核、社会培训。
4.充分利用。课外或周末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课外辅导,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三、加强临床见习与实习管理
1.鼓励早期接触病人。引导学生寒暑假临床见习,见习中听取上级医生查房、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了解化验结果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加强实习基地管理。完善“四师指导”模式(四师即辅导员、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学业作品指导老师和医院科室带教老师)。
3.派遣专任老师驻扎实习基地带教。
4.加强临床实习考核。制订规范的《儿科学实习管理规定》,规定中详细要求实习生在病案书写、技能操作等方面应遵守的细则,实行宽进严出,实习结束进行“一对一出科考试”,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
我校学生规模庞大、层次多样、结构复杂,针对理科生、文科生、中升高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单独编班,并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五、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1.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争取两年内完成资源库建设,包括儿科学病例库建设、儿科学网络课程建设、儿科学信息化资源库建设。通过各种资源库的建设,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2.改革理论教学模式。(1)实施案例教学、PBL、情景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2)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打造有效课堂。(3)以培养和增强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鼓励主动学习,加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4)教学中渗透医德医风、职业价值、沟通技能,将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在教学全过程。
3.改革实训教学模式。(1)补充创新儿科临床技能实训项目,在常规实训项目上新增婴儿抚触、幼儿食谱制定、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实训项目。(2)逐步将实训项目制作成配套操作视频或微课,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3)将课堂设到课外,如可以利用周末到社区或者幼儿园为小朋友免费体检,巩固基本技能,培养对儿童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等。
4.优化课程结构。(1)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详细讲授,如“小儿四病”重点讲授。(2)将发病率有所上升的儿童出生缺陷、遗传代谢性疾病、小儿肥胖症纳入教学计划。(3)将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如小儿液体疗法、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作为教学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予以突破。(4)少见疾病,或一些常见但与其他课程如《内科学》重复的疾病,安排学生自主学习。(5)儿科学的任务不应局限在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更应着眼于保障儿童健康。故应加强生长发育与儿童保健等章节的学习。
5.改革考核模式。(1)改革理论考核模式。制订详细的多节点、多层次的考核计划。每次考核有分析,每次分析都涉及具体学生。(2)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制订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计划,实行技能考核过关制度。(3)将学生过程化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使考核结果更准确。
六、强化校院合作、医教协同
探索教学进医院的培养模式。安排试点班级进入教学医院,由医院儿科组织教师床旁教学,真正实现医教“无缝”对接。将课堂延伸到医院,弥补了专业教学中书本知识相對滞后,实训设备相对不足的缺陷,有助于学生向儿科医生的角色快速转化,基础知识得以巩固、专业技能得以训练。
参考文献:
李湘君,阎青.医学类高职高专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