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
2018-05-14何晓艳
何晓艳
[摘 要] 由于智障儿童的思维特点,造成了他们怕数学、厌数学的心理。可通过将抽象数学转化成形象数学;分层;让家庭参与等手段和途径,来提高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善学乐学,以达成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各自的进步这一目标。
[关 键 词] 形象;分层;家庭;兴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167-03
对正常儿童来说,兴趣是学好数学最好的老师。对智障儿童来说更是。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性质就是逻辑性强、概括性高,而智障儿童的思维肤浅、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愿望与动机,对数学学习保持一种持续的动力,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那么,如何提高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形象数学,提高兴趣
智障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学习数学时容易分心,所以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尽量采用直观手段、注重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吸引他们的注意、丰富他们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感性材料。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一)生活化的数学内容,还原成实践游戏
培智教材内容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这样不会让他们的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不会变成“局外者”。
在人教版的培智教科书的第四册里,有“人民币角的认识”。组织学生逐一认识1角、2角,并在黑板左边张贴出多张1角和2角。图画板贴出买一支铅笔需2角钱,请学生从黑板的左边移动准确地人民币到铅笔的下面。有的学生会移动1张2角,有的学生会移动2张1角。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改平时的沉闷,纷纷要上前“移钱”,方法多种,兴趣浓厚。
课后分析:设计此课时,直接删去“分”的教学,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看不到“分”了,就没必要再学了,集中注意力,增强“角”的清晰度,让“角”的第一印象通过实践游戏尽可能地深刻一些。通过“移钱”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1角和2角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的直接经验,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原来数学这么有趣,一点也不难啊!学生激情四溢,学得也非常轻松。
在“认识与选择衣服的尺寸”一课中,浙教版教材出示一张尺码表:
例题是根据身高选择衣服的尺码。
笔者设计了一个“选校服咯!”的教案,在排成一横排的桌面上依次摆放着从小到大的校服,按照商品衣服的标签,写上尺码、身高等信息。(一般来说,现在衣服标签上都能找到身高这个信息。)
“来,我们排排队,从矮到高排好,老师先给你们量身高。”
学生记着自己的身高,去校服那里找最接近的数字。
“找到与自己身高最接近的衣服了吗?”
“来,穿穿看,去镜子那里照照看,自己看下大小合适吗?”
感觉不合适的话,再调整衣服的大小。
智障学生以后到社会上生活,必须会选适合自己的衣服,教学时,就应该还原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准确、清楚地引导他们实践,这样对智障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容易,兴趣也高,而且是有用的数学,可以直接提高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文学艺术与数学教育相结合
在智障生的数学课堂上,运用文学、艺术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一种十分生动而有效的手段。各种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韵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轻度智障生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也能使重度智障生愿意开口朗诵,口语得到锻炼。
例如,数数儿歌“打老虎”:“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倒,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1、2、3、4、5。”智障生念唱这首儿歌时,可以同时数手指,可以借助手指慢慢抽象出数的概念,记忆数的顺序。
又如,“7个阿姨来摘果”这首儿歌,“1、2、3、4、5、6、7,7、6、5、4、3、2、1;7个阿姨来摘果,7个花篮手中提,7个果子放篮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使智障生不再对数学有畏难情绪,并且能够喜欢上数数。
除了儿歌这种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编一些律动,配合着音乐,跳跳数字操,唱唱数字歌。在唱唱跳跳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中,不仅感知了数字字形,还增强了符号与读音的对应。
(三)进行语言转换
智障生的数学语言障碍会引起学生数学认知水平和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的滞后,所以,教学中经常要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来描述数学概念,把数学语言转化成生活语言。学生首先要听得懂,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
案例:教师在引导智障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时,更需要耐心,要用他们听得懂的生活语言,而不要强求他们会听会说规范的、严谨的、简练的数学语言。
师指导:9先加上3等于几?再把9一格一格地移过来,9加上5等于几?9加上1等于几?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动画演示:“把9移到5的上面,加起来等于14”……
又如指导学生做“12-3”这道数学题目: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上的笑脸,一共有12个笑脸,有3张笑脸不肯笑了,要划掉,还有几张笑脸啊?这就要用减法。
在把数学语言转化成生活语言时,加入適当的肢体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像上文的9加几的练习题目,教师的手也必须随着语言一格一格地向左移动。划掉笑脸,教师的手也必须做出划掉的动作。这样加入肢体语言,会更形象地让智障生明白教师的意思,师生之间的沟通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沟通顺利了,教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热情。
二、分层教学,提高兴趣
同一年级的智障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学习能力也有不同的层次,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笔者将学生分为A(轻度智力落后儿童)、B(中轻度智力落后儿童)、C(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三个层次。
(一)教学分层,同伴帮教
鼓励A层学生当“小老师”,不仅B、C层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学,A层学生也会兴趣高昂地教。
案例: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很多智障生年龄很大了,也不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在上“十几减9”时,让B层和C层学生先做20以内的进位加法,把A层学生叫到讲台周围,用20个小圆片教他们如何“想加算减。”
师:“你会教另外的小朋友吗?教会了,老师奖你小红花。”A层学生欢喜雀跃。师问B层、C层学生:“加法算好了吗?给小老师检查,并且教你们减法,好吗?学会了,老师也奖你小红花。”B层、C层学生激动万分。分给A层学生每人20个小圆片,让他们以一帮一。小老师会教得有板有眼:“这边放9个小圆片,那边放2个小圆片。”“现在一共有几个?”“请你拿掉9个”“从11个里面拿掉了9个,还剩几个?”……特别是B层学生学得真是津津有味,比老师教的时候精力投入得更多了,很听话地摆小圆片,拿小圆片,并且回答小老师的问题。
(二)目标分层,培养自信
针对学生层次的差异性,我们不能去统一要求,因为统一要求只会让智障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越拉越大,B层和C层学生则会越来越落后,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学习兴趣,完全丧失自信心,产生更为严重的层次分化现象。依据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和教材内容,制定认识性、能力性和教育性分类目标。在教学中,从数量上、质量上对练习、作业等方面进行分层,从而促进每一层次的智障生都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成相应的目标。
在数量上、难度要求上,把握学生层次,达到人人要完成的效果。A层、B层和C层的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学习能力和水平是有高低的,所以我们采用数学容量上分层的方法,学习难度要求上有所区分的方法,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及时完成,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像上文提到的“十几减9”的教学时,C层学生到最后都不能明白其算理,但是能高兴地跟小老师鹦鹉学舌,就不会随便跑出位置,也体验到了学校生活的有趣。同时也要让A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基本量后争取上升的空间。
例如,教授“20以内的加法练习”。(A层完成全部,B层完成4题以上,C组能抄好算式和答案。)
9+3 8+2 9+4 8+3
9+1 3+9 2+9 4+8
8+3 3+8 7+7 5+7
9+2 5+9 4+8 4+9
像这组题目,B层学生不管从横的开始做,还是从竖的开始做,前面的四题都是最简单的大数加小数,尽量让他们能完成任务,心情能喜悦、自信能培养、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完成所有题目。A层学生在完成所有的题目计算后,教师可以拿来普通小学20以内的加法题目,努力缩短与普通学生的差距。
又如,教授“人民币的认识及简单的计算”时,把课堂设成超市,进行模拟购物,并对各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A类学生同时购买两件物品需要找零。如,用2元钱买一支1元的火腿肠和一块5角的橡皮,应找回多少钱?B类学士购买一件物品要找零。如,用1元钱买一块5角的橡皮,应找回多少钱?C类学生购买一件物品不需要找零。如,用5角钱买一块5角的橡皮。这样把学习目标、学习要求按学生的不同层次而分层,符合智障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智障学生的潜能,让每一层次的学生能逐步递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努力向上的精神。每一个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都会日益增进。
(三)评价分层,体验成功
创设让智障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必要途径,能让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应该用不同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对老师提出来的数学问题,可以让A层先说,B层、C层模仿,模仿对了,老师一定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具体的评价来表扬他,“你能算9+2了,真能干!”“你会买橡皮了,进步真大!”等。
在特殊学校中,很多教师发现,用橘子、棒棒糖等食品作为奖品来奖励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效果非常明显,课堂纪律也会明显好转,所以很多老师的抽屉里都会有一些小食品,作为奖品来奖励学生。
但时间一长,弊端就出来了,特别是A层学生,会对奖励的物质吹毛求疵,也会越来越觉得没劲。所以对A层学生应该逐步从物质奖励转化到精神奖励,使他们养成用较高层次的精神刺激来提高学习兴趣的心理。比如,“这堂课你的表现真棒,可以到老师这里来借一本书看看。”对B类学生应该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你今天举手发言很积极,老师奖你一个五角星印章。”C类学生,则要纯物质奖励了,“你把这些字抄写好了,才有牛奶喝哦!”
这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家庭参与,提高兴趣
现今的社会中,家庭的教育功能在不断增强,智障儿童家庭的教育功能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辅助和补充而存在着。所以,让家庭参与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一件事情中来,能够事半功倍。
(一)笼络家长,成为助手
智障儿童需要家长花费比普通孩子更多的时间、精力、耐性和金钱去照顾,家长要有相当多的付出,但回馈可能十分有限。然而,社会大众对智障儿童的歧视和消极的态度是较为普遍的。由此不难理解,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自卑而不愿意与教师有所接触,于是,在学校里学的数学本领往往到家里得不到巩固和应用。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让他们觉得老师不会看不起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应该共同携手给孩子创造愉悦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业上有自己的进步。
可以利用每天上学、放学时的面谈、微信聊天等方式,倾听家长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家庭的处境,为孩子谋利。
“××妈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认识5元以内的人民币”,你孩子已经认识一元硬币了呢!双休日,可以带他去坐坐公交车,他肯定能认出一元硬币,到时候麻烦您教他一下如何投币哦!也可以让他尝试用一元硬币坐摇摇车,去便利店里买一元的东西哦!”用尊重、亲切的语气,渗入家长的生活环境中,提供孩子学业的优秀成绩,不知不觉就拉近了与家长的心理距离。有了情感基础,教师再让家长配合管理学生的回家作业,就会有出色的效果,学生感觉自己懂了,兴趣也就来了。
(二)物质帮助,坚强后盾
智障儿童的思维基本上出于直观形象阶段,离不开学具等教学手段。在学校有蒙氏学具、计算器等帮助学生,到了家里,往往会因为没有这些学习用具,让学生对数学题目一筹莫展,兴趣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用于计算必不可少的桌型计算器,认识数字所必用的蒙氏数棒、磨砂纸等。家境条件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自行购买,条件较差的家庭教师可以把学校的学具借给他们,写好一份协议就可以了。
这样课堂学习和家庭学习就不会断链条,家庭学习成为真正课堂学习的延伸,由于两者的一致性,学生会有一种熟悉感,数学学习的兴趣无意中也会提高很多。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而养成对所学科目良好的学习兴趣本身也是培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智障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是需要教师的“奇思妙想”,让他们在快乐中有所学,达成“不同的人在數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凯.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8-01.
[2]诸惠若.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8-01.
[3]丑荣之.怎样培养教育弱智儿童[M].华夏出版社,1990.
[4]江琴娣.特殊儿童家庭教育[M].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