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影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研究①
2018-05-14吴国庆,陈丽玫
吴国庆,陈丽玫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推动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改变了大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分析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542名高职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究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关 键 词] 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信任;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042-02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在改变人们社会认知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作为新时期高等学府的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引言
“自我表露”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把自己的信息告知目标人,众多研究者认为自己的信息包括性格、个人经历、未来打算、兴趣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学者对自我表露的概念不断进行完善和丰富,到了近代学者们基本上从表露的主体性、表露内容、交往关系等方面对自我表露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如国内学者邹澈(2008)认为自我表露是在交往中,以特定的形式把自己的信息直接表露给对方的过程,这些信息有个人信息和感受等。随着自我表露研究日益成熟,研究者开始转向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网络自我表露与现实中的自我表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匿名性和视觉线索缺失的特点,基于这个特点,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1)探究网络自我表露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如Dindia & AUen(1992)研究得出自我表露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多地进行自我表露;Kays(2012)等人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在网络自我表露方面,男性的表露程度明显低于女性。(2)考察网络自我表露和个体的身心关系,如李林英等研究认为表露水平与身心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但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结论,如Dietz-Uhler等人研究认为过度的网络自我表露可能有排斥、容易被出卖的风险,有可能导致孤独、抑郁和社会疏离感。(3)探索网络自我表露的跨文化差异研究,如Marcus(2009)等人研究亚洲和欧美人群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发现,相比欧美人,亚洲人在透露其姓名等隐私方面存在保守性。
网络信任与现实信任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信任是通过网络媒介这一存在风险性的沟通过程中产生的信任。Corritore(2003)等人把网络信任定义为在网络风险存在的背景下,对他人不利用自己脆弱点的期望。网络信任按其结构划分为情感性信任和工具性信任。丁道群(2005)等人研究表明,个体的人格特质通过社会支持对网络信任存在间接影响。一般認为,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如张鹤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人际信任各因子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是,以往对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的研究中,很少同时考察两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从自己的主观标准出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所做的整体评价,而且是一种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是衡量个体生活品质重要的心理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一方面旨在考察当代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拟对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对深圳、珠海三所大学的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542份,回收率90.33%。其中男生313名、女生229名;一年级122名、二年级200名、三年级220名;来自城镇358名、乡村184名。
(二)研究工具
1.网络自我表露量表。采用Leung改编的wheeless的《网络自我表露问卷》,该问卷共有18个题目,包括意识性、数量、积极性、深度及诚实性5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53~0.782之间。
2.网络信任量表。本文采用国内学者丁道群编制的《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量表》,该量表共有9个题目,包括一般信任、情感性信任以及可靠性3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9,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符合测量学要求。
3.主观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来自于心理卫生评定手册。本量表采用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分别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56~0.88之间。
(三)统计工具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
(一)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的特点
1.不同性别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状况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网络自我表露总体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867,P=0.021),女生在网络自我表露方面要多于男生,这与Dindia,K.,&Allen,M的研究结果相似;在网络信任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总体上来看,青少年在网络信任的平均得分较高。
2.不同生源地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状况比较
以是否独生为自变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网络自我表露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456,P=0.008),城镇的青少年相比乡村更多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行为;在网络信任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t=2.847,P=0.041),说明乡村的青少年相比城镇的青少年在网络信任方面更强。
(二)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信任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总网络自我表露和总网络信任呈正相关(r=0.887,P<0.01),各个因子相关系数在0.456~0.887之间,它们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网络信任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总网络信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778,P<0.05);总网络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775,P<0.05),这与Dietz-Uhler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
(三)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信任和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作为应变量,总网络自我表露和总网络信任作为自变量,在控制年级、年龄、生源地等变量的影响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总网络自我表露和总网络信任都能进入回归方程,两项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为57.43%,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四、讨论
(一)青少年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的特点
1.不同性别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状况比较
在网络自我表露方面,已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女生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高于男生。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男生在网络自我表露方面要少于女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研究结果,可能与长期以来的文化影响有关。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男性作為社会成员的主体,在社会中被标签为中流砥柱、坚强者、敢于承担责任等;而女性被标榜为温柔者,善于感情沟通,可以示弱、寻求帮助等。故男性不能轻易向外界表露自己的内心,以防被认为软弱和不可靠或者是不稳重的形象,女性因为其性别角色可以谈吐自己的内心,以便提高他人的社会反映、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
在网络信任方面,男女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总体来看网络信任的得分较高。网络人际信任的建立是以相互熟悉为基础的。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沟通工具几乎离不开网络,所以我们的网络联系人中已经不是以前“不认识的网友”,而是相互熟悉的人,所以网络信任感相比以前会大幅增加。
2.不同生源地学生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状况比较
在网络自我表露方面,城镇的青少年相比乡村更多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行为,这可能与网络在地理区域的普及程度及时间有关;在城市中,青年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较早地接触到网络,而农村学生接触较晚,所以在网络上进行自我表露农村青少年与城市相比得分较低。
在网络信任方面却存在与网络自我表露相反的行为,乡村的青少年相比城镇在网络信任方面更强,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网络普及程度的原因外,也与青年学生的接触面、社会经验和阅历有关,乡村的青少年相比城市来讲,生活的环境相对单纯,不像城市学生接触过很多的网络诈骗等行为,所以相对来说在网络信任方面得分更高。
(二)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考察了它与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信任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少年的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低;青少年的网络信任越高,其主观幸福感高,这一研究结果与现实自我表露的研究——自我表露有助于维护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截然相反的结论。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正因为如此,青少年可以大胆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想说的话,但是表露的内容无法验证其真实性,存在不信任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不太外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现实中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故而主观幸福感越低。
虽然网络自我表露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低,但是网络信任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这可能与网络投入程度有关。当网络投入只是在自我表露水平时,其情感和认知的涉及不深,很难达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然而当达到信任的级别,尤其是基于认同高信任水平,该阶段处于网络信任的成熟期,人际间的冲突已基本得到解决,此时的网络信任机制与现实信任基本相同,自然能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谢笑春,孙晓军,周宗奎.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72-281.
[2]聂丽萍.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
[3]邹澈,蒋索.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8,40(2):18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