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实践研究
2018-05-14张宏伟
张宏伟
[摘 要] 高职院校针对传统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创新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进行了论述和深入分析。
[关 键 词]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153-01
职业教育是指针对就业层面的专业教育,其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通过对学生的技能教育为社会及各大企业和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与其他种类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这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地方,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中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与焊接生产的相关单位和企业提供具有焊接生产技术的相关技能型人才,该类人才应充分了解焊接工艺的具体流程,对与专业有关的前沿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并且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在针对此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意识、专业素养等也要予以重视。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学校应积极开展学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通过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建立实践基地,内设典型焊接结构装焊等实践项目,结合目前装备制造产业和一些工业基地中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等对学生进行要求和训练,使学生真正了解此行业的实际情况,并积累一些真实的工作经验,以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师在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到与焊接相关的多项技术在装备制造业及工业基地中的应用与发展,针对相关技术及专业需求的转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获得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是具有实用性的,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另外,针对该专业的教师团队,学校应秉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和理念,将教师定期送入企业接受培训,并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的交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
(一)基础课程设置
省教育厅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在普通课程及专业课程中的教育要严格遵守“必须”原则和“够用”原则。以焊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相关人才的技术要求为根本原则,对该专业学生应修课程进行调整、完善和優化,确保相关课程的修习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一味地追求相关课程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则可能导致对学生的教育脱离实际和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的均衡性,以保证学生在走上就业岗位时,不仅具有纯熟的焊接技术,还能依附其自身的整体素养和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另外,诸如计算机绘图之类的新型课程能加强学生的技能性培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
在传统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课程中,总是将实践环节融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进行简单的叙述。而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真正掌握专业的精髓所在,关键还在于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因此,为完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合办的校训基地,还要在校内也设置实践教学的基地。先对学生进行集中的理论培训,当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后,再通过集中的实践培训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的动手操作,即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进行充分结合,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实施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专业老师的审核,要求该专业的老师也同时拥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经验,才能确保新型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综合实践课程设置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当前行业的实际需求,对较为典型的生产工艺进行教学。在进行专业课讲解时,操作工艺的各个环节大多是分开讲解的,不具有完整性,导致学生在理解时多存在着片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时教师要有效地将各个环节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实践,使整个课程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辅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其中,现场教学法比较符合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以此来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动手能力。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因此,相关企业和工业基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而传统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对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入,以期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联美.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2011,38(12):32-35.
[2]崔钦华.高校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8(3):178-180.
[3]蔡晓东,张俊力.基于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