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2018-05-14洪柳
洪柳
[摘 要] 网络流行语是指产生并应用于网络的语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步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网络流行语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以及策略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网络流行语;高职语文教学;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8)08-0129-01
据调查统计,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10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了。其中,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由此可知,受网络流行语所影响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且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幽默和生动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喜爱。但就目前网络流行语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拥有特定的积极性,又带来难以避免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双重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
1.提升了课堂趣味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课堂缺乏趣味性的问题,因此,教学质量以及效率得不到提升。而网络流行语相较于传统语言,拥有幽默诙谐的显著特点,有利于学生记忆,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枯燥乏味之弊端。
2.理论与实践结合。因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变化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且其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因此,它是社会群体对实际生活现象的反映。且高职语文教学中网络流行语之理论联系实践功能已得到运用,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中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解决,达到更加直观的教学目的。
(二)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1.语言使用不规范问题。因网络流行语的普及,许多青少年已丧失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意识,甚至是严重缺少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严重阻碍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尽管网络语言拥有创新、便捷的特点,但它始终只能局限于网络世界中,而且许多网络流行语存在着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而中国文字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个汉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下来的,因此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语言混乱现象[1]。
2.简短粗俗的表现形式。牢记礼仪、接受文明高雅的语言风格是青少年接受语文教育的原因之一。而网络流行语是虚拟交际空间所采用的一种语言,一定程度上较为简短粗俗。青少年长期受到此类文化的浸染,在语言表达中容易出现思想与立意的离经叛道,且在文字表达过程中也常呈现出内涵与美感双重缺失的状态[2]。
二、如何将网络流行语合理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中
(一)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就网络流行语本质而言,绝大多数优质网络流行语与我国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生动、形象的网络流行语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其还具有兼容的特性,不仅将我国的既有文化进行更新,还对来自他国的文化进行了本土改造,扩展了我国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用网络流行语时,需对其进行谨慎挑选,摈弃粗俗糟粕,而取其精华加以利用。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教师可起表率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流行语[3]。
(二)把握主次关系
网络流行语存在其特有的积极意义,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完全摈弃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是不合理的。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把握主次关系,以传统语言教学为主,网络流行语为辅。即首先应以高职语文教材为本,传授学生传统语言,令其体会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其次,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使之与传统语言相互作用,深化教学内容[4]。
(三)充分利用网络流行语,发挥其有效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学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一方面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另一方面也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剂。而网络流行语正是以其幽默的特性深受众多青少年网民的喜爱。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流行语,调节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知识的魅力。且网络流行语通常以精炼简短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更便于教师对晦涩难懂的知识进行讲解,也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达到了双方互利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作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部分,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师需顺应此趋势,且在此趋势的基础之上,做出恰当的选择以及适度的调整,以求充分利用网络流行语,发挥其特有的积极作用,为高职语文教学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永晖.论网络流行语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学周刊,2018(4):53-54.
[2]欧运波.网络流行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J].语文建设,2016(35):2.
[3]尹惠.浅析网络流行语对高中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J].教育艺术,2014(6):57.
[4]刘滨.浅议网络流行语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职业,2014(1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