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产业转型双元培育改革实践与思考
2018-05-14李静
李静
[摘 要]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沈阳中德学院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沈阳市双元培育试点改革,开展产教融合双元培育实践探索研究。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中德学院;双元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080-01
双元制是德国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模式,是其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1],其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廣为世人称道,其基于企业工作过程学习所形成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成为全球典范。
一、双元培育是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的沃土,产业发展又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舞台。德资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需要地方职业院校及跨企业培训中心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为其发展提供稳定的、符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培养体系和人才保障。职业院校通过积极与德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符合德资企业生产实际和需求,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二、沈阳中德学院双元培育的实践探索
(一)沈阳中德学院建设基础
在沈阳市获批成为国家首批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的背景下,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辽宁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的理事长单位、辽宁省“双高”建设立项建设单位,承担了为沈阳德资企业按双元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
(二)沈阳中德学院挂牌成立
沈阳中德学院于2017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为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下属独立二级学院,校区规划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投资金额2亿元。目前,已开设汽车机电一体化和机电一体化工两个专业,在2016级和2017级建立“宝马班”“德克斯米尔—欧福科技班”和“中德机电班”等6个班级,共120名学生。
沈阳中德学院以满足德资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采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培养符合先进装备制造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市政府、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将共同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采取“政府主管、多方参与、一体化运作”的合作办学模式,按新体制、新机制运行,高端生产型设备由企业配置,实行工厂化办学。
(三)沈阳中德学院实践探索
沈阳中德学院为满足德资企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遵循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双元作用,将“双主体育人”贯穿合作项目全过程。即双主体选拔学生,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宣讲、测试、选拔;双主体探索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按照企业岗位核心要求、人才培养标准、技能水平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课程、考核标准;双主体培训师资,聘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专家对中德学院授课教师进行双元制培训;双主体共建实训室,校企双方将实训室建设与项目化课程相对接,在设计规划中融入“双元制”理念;双导师共同指导,中德学院理论及基础技能教学与训练主要由学院教师承担,专业技能培养主要由企业“师傅”承担,校企分工负责,共同完成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双主体考核评价,校企双方共同对项目进度和教学及学生情况进行评价和研讨。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创新性地形成了“四化三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项目化、师资认证化、设备生产化、基础通用化,使职业素质、企业文化和技能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
(四)沈阳中德学院未来展望
沈阳中德学院采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国国情,按照工厂化办学新思路,明确重点建设任务,坚持高起点、国际化的原则,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四个着力”和“两项服务”,即着力建设教学团队、着力开展项目化课程开发、着力建设德国标准现代实训基地、着力加强中德学院文化建设,做好面向国内的社会服务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服务。
三、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思考
(一)坚持双元制本土化实践道路
尽管德国双元制是世界著名的职业教育模式,但由于法律制度、文化等诸多差异,在中国照搬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与中国的国情、区域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走本土化实践的道路。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二)政府主导是关键
双元制本土化实践要不断开展,政府主导是关键。需要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与企业探讨合作办学事宜,组织校企互访,主导牵线;平时定期组织和举办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论坛和洽谈会,推介合作办学成功案例、向学校发布企业需求信息等,主导推介。
(三)主体双元是核心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实践中,主体双元是核心。学校和企业在合作项目上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两个主体,在合作项目中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但在其他业务或工作上各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双方在具体项目上都要有实质性的投入和以双方的人员为主,组成各级组织机构;双方必须全程参与双元人才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李艳玲.我国借鉴“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