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筝与钢琴协奏的艺术融合

2018-05-14庄悦敏

北方音乐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古筝

【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于20世纪末创作而成。这首协奏曲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七律诗《枫桥夜泊》,作品借用了唐诗中那种难以诉说的寂寥、怅然的诗意,融合苏南民歌、昆曲以及江南丝竹的特色音调,采用古筝与钢琴对话的协奏曲形式描绘出一幅精致、典雅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卷。这首作品一方面借鉴了西方传统创作手法,另一方面还创新性地融合中国元素的音乐语汇,在中西方的交流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创作出一首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文人情怀,表达深刻中国精神内涵,意蕴古朴深沉又不失新颖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钢琴协奏;古筝;艺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作品音乐及背景分析

(一)对民族特色的分析

1.民族调性分析

《枫桥夜泊》这首古筝协奏曲采用了中国传统七声雅乐,使得乐曲蕴含着细腻柔美的音乐风格,在钢琴协奏部分的创作上作曲家釆取民族调式的三度叠加设置和弦,即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上建立三和弦,此外,在商、角、羽上建立较强五声性的七和弦。在和声写作上将替代音(用就近原则将和弦中的偏音用上下方的正音来替代,使和声色彩更鲜明,调性更明确)、省略音(省略三音的五度和弦,使音乐听起来空矿、飘激)、附加音(三度叠置和弦中附加其他音级的和弦,丰富了表现力、手法也更加多样化了)着重处理,特别是在音乐连接时将隐伏声部凸现出来,更好地突出筝曲的民族风格,增添了音响色彩,使《枫桥夜泊》这首作品不单蕴含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也蕴含着西方和声中带来的矛盾戏劇色彩,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2.民族音乐中速度与节奏的掌握

节奏与速度是音乐中不容或缺的的重要因素,节奏与速度的变化奠定了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对于古筝这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而言,把握好它的节奏与速度是伴奏好作品的条件。中国的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里的节奏有些不同,在西方音乐的节奏中大多比较规整,严格地按照拍子来进行,而在中国的音乐里节奏有时候并不那么规整。比如戏曲唱腔里的紧打慢唱,民歌中的拖腔,作品中的节奏更多是按照音乐情绪来安排,所以,这里所说的速度与节奏不单是谱面上的标记与符号,而是民族器乐曲与生俱来的“散拍子”的特色,一般的规律为“慢、快、慢”,如果钢琴协奏者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就非常不利于筝曲意境的诠释,十分呆滞。所以,钢琴协奏者在演奏之前要了解中国民族特色的节拍节奏,灵活处理,多与古筝演奏者相互磨合,演绎出作品的意境。

(二)对音乐风格背景的分析

《枫桥夜泊》这部作品是王建民先生以唐朝诗人张继的七言绝句为素材所创作的,作曲家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融入于音乐创作之中,赋予了这首同名古筝协奏曲新的内涵与发展,是对文学作品的发展和延续。王建民先生用写意的笔触,以音乐的语言讲述了一种属于东方传统哲学的美感,如传统泼墨山水画中的留白一般,在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上展示了一种旷然、超脱的意境。作品采用了昆曲、江南丝竹、苏南民歌的特色音调,体现了东方人独特的眼光和中国古代禅宗美学的思想。为了赋予作品细腻的情感、超脱的意境,王建民先生打破了古筝的传统五声音阶,以中国传统七声雅乐为基础,借鉴了江南丝竹乐中“以角定宫原则”,融入了西方乐器钢琴的协奏,使作品既不失传统古筝曲的雅韵,又有现代古筝曲的意蕴,体现出对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二﹑钢琴协奏与古筝演奏的相互融合

(一)音响的融合

在这首古筝协奏曲中,古筝演奏与钢琴协奏的音响是否融合,直接关系到对作品音乐形象的塑造和表现。

古筝演奏者与钢琴伴奏者之间的音量是否平衡,指各声部的音量平衡关系能否从整体角度聆听时具有和谐均衡之美,达到协调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钢琴协奏者起着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者在对作品层次的理解后在头脑中有对各种力度奏出音量的大小有正确的把握。力度有不同层次之分,如很弱﹑稍弱、稍强、强、很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层次音乐才有了变化。

这里钢琴伴奏和古筝的旋律音一致,音乐的力度也随着音区的上升而加强,音乐情绪随着旋律线条而更加激动,因此钢琴伴奏者要注意控制手指力度和旋律线条的走向,正确划分乐句,耳朵要相互聆听,力度与速度要统一。钢琴的跳音演奏和古筝的快四点演奏相互交融,钢琴的和声比古筝的单音更为饱满,切忌钢琴的和声掩盖住古筝的演奏。虽然这里的速度要求较快,古筝触弦却要求有弹性地演奏,因此钢琴部分的音色也应该是弹性的、富有活力的。

在作品中通常前奏、间奏、尾奏是伴奏者独立表演的片段,伴奏者要充分调动器乐演奏者的情绪,为其演奏的进入做铺垫,这时音量要随着作品的特点来处理力度,或放开些,或收敛些。例如再现部分,是由钢琴引入,由右手奏出主题旋律和左手的同音反复组成,为古筝演奏者营造出 幽静安宁的气氛。因此,钢琴伴奏者要沉下心,用圆润的音色和连贯的气息演奏出来。

这里是钢琴和古筝进行对话,一问一答,形成模仿乐句,犹如漂流在外游子所发出的人生思考与感慨。因此,古筝与钢琴演奏者在这里要相互交流,演奏出对话般的情境。

而进入器乐演奏时,演奏的力度是有变化的,因此,独奏者在演奏时改变力度,钢琴伴奏者也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力度,以便使双方的力度相平衡。

(二)气息的同步

《枫桥夜泊》这首作品是古筝协奏曲,弹奏好该作品不单要注意技术的处理,在与钢琴的相互配合上也是极其重要的,配合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气口的统一。这对于诠释作品的意境以及古筝与钢琴的相互融合﹑展示演奏者个人的风格气质具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气息实际上就是一种“歌唱”的状态,用内心的歌唱带动乐曲的旋律。

例如引子部分,古筝双手反向琶音后接右手的刮奏和摇指,为确保钢琴伴奏的双手琶音与古筝的摇指同步并以强有力的力度进入,钢琴伴奏应该以古筝的刮奏为气息的提示点,倾听古筝演奏者刮奏时气息的收和放。在作品的各个段落、各个乐句对于气息的控制与调节是不同的,气息的整体感受有助于触键感受与情感表现的整体统一。比如在慢板部分是抒情的,我们应该运用“缓慢而绵长的气息”整体感来控制触键中各种用力动作的轻柔性和自然协调性。

而在演奏快板的和弦时,则应运用“快而短的气息”来支配所有手指弹奏的爆发性和利落性。

(三)情感的统一

古筝曲《枫桥夜泊》与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同名,乐曲所表现的主题也与七绝诗有一致的地方。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写的是深夜霜重、朦胧宁静的氛围,乌鸦的啼叫反衬着这宁静的气氛,对应着作品的引子。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愁寂的心情和枫桥附近的景色,这就好似对应着作曲家精心创作的主题乐句,作者正是对诗眼“愁”字作为创作动机,通过层层的铺垫,层层的渲染,让这凄清幽美的景色与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绪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是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对应了作品的尾声部分,古筝的泛音就好似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上的游子,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诗人通过落月、啼乌﹑江枫﹑渔火﹑寺院﹑钟声等这些意象描绘了空灵旷远的意境,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而《枫桥夜泊》整个作品也是围绕一个“愁”字进行展开,钢琴伴奏者在演奏之前应该先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以更好地处理作品。

三、结语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作为王建民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核与现代和西方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完美地创作出一首蕴含中国古典精神内涵,展示中国文人精神的佳作,这首协奏曲的创作同时为古筝演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这首作品的创作对古筝演奏者和钢琴演奏者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协奏曲不同于独奏曲,除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双方的融合犹为重要。对于演奏西洋乐器的钢琴演奏者来说,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把握好民族音乐特点,有利于与古筝演奏者的配合,也有利于对现代民族音乐的理解。对于古筝演奏者来说,及时与钢琴演奏者进行沟通交流,提示鋼琴伴奏者如何演绎作品,以便双方对作品的理解能达到心灵的默契。这对于钢琴演奏者和古筝演奏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崔辰.筝乐钢琴伴奏艺术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宋瑾.月落…愁眠…[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4.

[3]邹彦卓.论声乐钢琴伴奏中的对比、平衡与统一[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196-200.

[4]余娓娓.《临安遗恨》与《枫桥夜泊》钢琴伴奏的比较与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5]潘玲玲.古筝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点[J].大舞台, 2014(08):159-160.

[6]谭戈.钢琴演奏中气息的运用与教学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7]陆媛媛.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分析及演奏[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作者简介:庄悦敏(1995—),女,广东人,艺术硕士,赣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器乐演奏古筝。

猜你喜欢

古筝
你不会理解被优雅击中的瞬间
浅析特殊审美价值在古筝教学中的体现与融入
动人的古典乐器——古筝
我真棒
美好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