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航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2018-05-14杨昊
杨昊
[摘 要] 近些年,国家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性人才培养模式。以民航职业教育为例,分析与探讨民航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 键 词] 民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063-01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市场中融入职业教育,以资源整合的方式,确保职业教育与经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从而走上互利、共赢及多元化教育轨道。然而,当前职业教学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民航职业教育为例,分析与探讨民航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民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航企业合作积极性比较低
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企业出资帮助学校培训学员,从而缩短员工在企业中的适应时间。职业学校比较注重理论教育,但是“双师型”教师却比较缺乏,熟悉企业工作情况的教师比较少,由此就会对培训的效果产生影响[1]。此外,企业招聘学员也会有更广的选择范围,由此就会对校企合作动力产生影响,导致校企合作中民航企业拥有更多决定权与发言权。
(二)民航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冲突
通常学生实习时间、数量、学校授课计划及企业需求等会有所冲突,而且航空公司存在淡旺季,旺季航班比较多,此时就需要更多实习生做帮手,淡季则相反。对学校来说,学生实习通常在第三学年,此时的学生均面临着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学生维修资质比较浅,实习期间更多的只是打下手或者学习,具体工作也只是帮师傅递送工具、接送飞机等。而且航空公司也担心离开学校后学生的安全和实训期间由于操作不当而引发不良后果,因此,航空公司聘用实习生的积极性比较低。
二、民航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路径
(一)倡导柔性教学管理方式
民航职业学校应该和航空企业做好沟通工作。旺季时,航空企业应多派学生至其内部实习,由此不仅能帮助企业减轻工作压力,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淡季时,可聘请航空公司高工与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技师为学生授课,与置业学校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培养方案展开交流沟通。由此不仅能够解决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问题,而且也有助于职业学校课程和航空业发展现状相适应。实习期间,企业与学生应该就住行与食宿等问题提前做好约定,一方面保证学生学习到有用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航空企业做实事[2]。不管航空企业规模大小如何,职业学校都必须重视,如果航空企业有合作意向,则应该在共同培养与人员培训环节加强合作,可选择订单培养模式,也可選择冠名培养模式。
(二)强化和国外同类院校的办学合作
应该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办学模式与办学经验,不断开阔学生与教师的视野,若学生可以在西方院校学习过程中考取公认资格证书,那么对学生未来就业极为有利。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强化和国外同类院校的合作办学力度。
(三)加强航空员工岗前培训工作
对校企合作而言,培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常航空公司都是自己实施岗前培训。若学校就学生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以及资金等达成一致协议,则对学生未来发展极为有利。对航空岗前培训,实力较强的航空公司可在内部展开,而规模较小的航空企业则只能请资质较强的企业帮助其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民航职业学校应与自身实力相结合展开岗前培训。随着近些年我国民航规模的不断扩大,航空机务维修工作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参加执照考试的学生每年也在增多,职业学校需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培训内容与时间、学生考试期间的住宿问题应该合理安排[3]。同时,也应该增加和航空企业的交流沟通机会。
此外,校企合作工程本身比较复杂,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则对企业、学校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然而,在工程实施之初,必须规范、引导以及财政方面的支持,而只有政府才能够完成该项任务。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该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国家政府通过减免赋税、立法以及资金支持等方式支持校企合作。现阶段,我国民航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先后提出自民航转化为民航强国的战略。基于该形式,国家政府应为实施校企合作提供支持。
三、总结
总而言之,民航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对学校与企业而言是互惠互利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为我国民航行业发展输入更多动力的综合过程,但该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让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校企合作的目标,为国家民航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薛建海,姚玲.民航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民用航空,2013(1):63-64.
[2]范唯,马尔立.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系列专题之十校企融合培养民航类高质量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25-38.
[3]李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型职业技能比赛的实践探索: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