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媒体运用浅探
2018-05-14赵龙音
赵龙音
【摘要】如何将“安静”与“热闹”在音樂课堂中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动态与静态的教学活动中,紧扣音乐本身,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乐于参与,其实,只要把传统教学与新体系下的多媒体教学有效的结合,只要把握好二者的比例,就能够上出一堂“完美”的音乐课。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教师的“个人秀”,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将需要教授的音乐知识变成一张张他们喜爱的图片进行展示,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也可以尝试将一些音乐知识改编成简单的儿歌,学生在念唱的同时,也能更容易地掌握。
一、视听结合——让课堂欣赏变得更生动
现代课堂教学已经大量采用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的完备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更多、更新的教学信息。在音乐欣赏课堂上,音乐也不再是以听觉为唯一存在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孩子们也不再满足听“听音乐”这种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觉的基础上配合视觉是一个有效途径。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合唱歌曲《绿叶》时,导入部分我就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播放歌曲时加入了“森林景色”视频欣赏,让满眼悦动的绿色一下子抓人孩子的心,引发孩子们的体验共鸣和对小树林的美好回忆想象。在该曲的合唱环节导入欣赏时,特意出示了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树丛图片,引导孩子直观的感受合唱不同、音高的两个声部,使孩子们对两声部的印象感受更深、更直接。如在教学欣赏《苗岭的早晨》一曲时,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课前两分钟我先让孩子们做做深呼吸,随着音乐响起,一幅幅“苗岭的山寨春来早”的苗岭风光过图展示在学生眼前,耳边是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清晨第一缕阳阳,照在苗岭山坡上最高的一片树叶上,薄雾在山间涌动……”不知不觉中在这优美和充满异族风情的音乐中,学生被眼前动人的画面吸引,被如诗的语言所陶醉,接着,老师稍加停顿,用委婉的语气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眼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想象一下,美丽的山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学生经过联想和想象,很快走进了音乐欣赏活动中,轻松地走进了苗岭的早晨。
二、肢体律动——让课堂导入变得更浪漫
在欣赏音乐时,人体感官除了听觉的活动外,还有运动器官的活动,也就是肢体的感受,音乐节奏的长短交替、旋律起伏的抑扬顿挫,都与动有着密节的联系。肢体感受所产生的律动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能够让孩子看到在小小的课堂上无缘见到的一些舞蹈、戏剧、音乐剧等,帮助他们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在教学音乐欣赏管弦乐《花之圆舞曲》时,课前我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型舞会场地。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在《花之圆舞曲》的音乐声中,携手成对合作三拍子的律动,快乐地旋转进入教室。孩子们在愉悦的肢体律动中体验了三拍子的动律,快乐地进入了《花之圆舞曲》欣赏活动中。
三、收获喜悦——让课堂行之有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部分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效率高,学习效果也越好。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适当调控,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都能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音乐欣赏和音乐审美能力。我只不过是一些粗浅地尝试,就收获了很多惊喜。因为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年龄发展的特点,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当老师讲解提问时,他们几乎不能用语言表达出对音乐的感知,却能通过图画、线条、色彩等表现出来对音乐的理解;通过手势、节奏、敲击(动觉、触觉)轻松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音乐的内涵。经过我自己的实践,验证了多感官教学在音乐课堂欣赏活动中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应不断地对这种教学方法加以反复实践,多思考多挖掘,更巧妙地把“多感官教学”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探索过程,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实践,我们的课堂将越来越精彩。在生活和学习中,不乏这样的矛盾体,没有对比就没有所谓的好与坏、清与浊、静与闹。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各种音乐活动,要根据他们自己的喜好、兴趣来选择用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对待。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若对这项活动感到兴趣,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并探索其奥妙。反之,则不会对它有兴趣。
如何将“安静”与“热闹”在音乐课堂中有效的融合,让学生在动态与静态的教学活动中紧扣音乐本身,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乐于参与,其实,就要看教师,如何把传统教学与新体系下的多媒体教学有效的结合,只要把握好二者的比例,这样就能够上出一堂“完美”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