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唐雅乐的发展与嬗变过程

2018-05-14王子璇

北方音乐 2018年8期
关键词:雅乐发展

王子璇

【摘要】众所周知,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唐代雅乐作为当时重要的宫廷乐种之一,随着唐朝国力的变化也经历了兴衰交替的时期。初唐时期的雅乐主要承袭了以隋朝为主的传统雅乐体系,少有自我的补充及发展,只是初步形成日后总体的发展脉络,虽有些许胡乐、俗乐的成分,但仍与俗乐泾渭分明。

【关键词】雅乐;初唐;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祖孝孙初拟雅乐

武德九年,高祖李渊命太常少卿祖孝孙开始制定修缮雅乐,可是未等雅乐制好,玄武门之变已然发生。直至贞观二年,祖孝孙与张文收合作,根据伶伦断竹定律之法,调整被搁置的哑钟之律,由此乐悬十二律始齐,后产生八十四调,遂成大唐雅乐。

大唐雅乐的诞生不得不说意义重大,一为传承西周以来的古老雅乐体制,使中原大地重新拥有正统之声;二为吸收前朝零散雅乐的优良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大唐建立前,中原经历了长达三百六十九年的朝代快速更迭,各地战乱频起,雅乐也变得繁杂混乱,隋朝又只经历了两代帝王便改朝换代,当时的雅乐在经历了南北朝时的混乱后只是初步合拟,并不成熟;是以,大唐雅乐整合了前代雅乐,败落的古老雅乐重新振作起来。大唐雅乐吸收清商乐、吴歌与楚声,这些传承自南朝的宋、梁诸国雅乐;不光如此,还吸收了以胡戎乐为特色的北朝的齐、周诸国雅乐,而祖孝孙制成大唐雅乐,用旋相为宫的方法制出八十四调,改正隋朝雅乐的“一宫击七钟”的错误,并编成《十二和》之乐,名为《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制定文武二舞,一名《治康》、一名《凯安》。

二、初唐雅乐的新气象

(一)唐初三大舞

唐初三大舞是唐代乐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乐舞,为《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

《七德舞》即《秦王破阵乐》,起初用于宴飨,后改用于祭祀,属武舞类。据说在太宗尚未登基时,民间便有此歌谣,歌颂他的武德。太宗继位后,更是亲自作有《秦王破阵乐舞图》,后取《左传》中“舞有七德”之意,更名《七德舞》。乐舞气势非凡,完美再现了战场上激烈局势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令观者难以忘怀,《九功舞》即《功成庆善乐》,是唐代最著名的文舞,由太宗所作。据《旧唐书》中所载:“太宗行幸庆善宫,宴从臣于渭水之滨,赋诗十韵。其宫即太宗降诞之所,车架临幸,每特感庆,赏赐飨里,有同汉之宛、沛焉。于是起居郎吕才以御制诗等于乐府,被之管弦,名为功成庆善之曲。”可见,《九功舞》是太宗路过庆善宫后回想从前,心中感慨,故作诗十首后令人配上曲调而成。舞者共六十四人,皆童子,头戴德冠,著紫绔褶,徐徐舞动,以展现太平盛世。

《上元舞》为高宗亲作,是唐代著名的雅乐乐舞,专门用于帝王朝驾、祭祀天地庙享。舞者共一百八十人,皆着彩云之裳,庄重徐缓,威严凝练。由《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等篇章构成,唐初三大舞中既有民间音乐的元素,又有新创作的成分,在现实演奏中也添加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

(二)表演乐队与人员

雅乐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而乐队编制则是衡量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而雅乐乐队大致可以分为:乐悬乐队、登歌乐队、鼓吹十二案乐队,唐的乐悬乐队在《旧唐书》中有记载:“唐礼,天子朝庙用三十六架。”演奏场地四方均排列着击奏乐器,缚钟12具,编钟12架,编磬12架,共36架;吹奏乐器由笛、箫、竿、笙、埙;弹奏乐器有琴、瑟、筝、筑,登歌是雅乐演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乐悬、乐舞同时演出完成祭祀活动,分为堂上、堂下两个乐队,歌工及旋类乐器为堂上乐队,吹奏乐器为堂下乐队,即“琴瑟在堂,竿笙在庭”。至于乐队的乐器配置在《唐六典》《通典》《新唐书》这三本文献中都共同显示堂上乐队配有歌者、钟、磬、节鼓、琴、瑟、筝、筑;而堂下乐队配有笙、箫、埙、萀,鼓吹十二案乐队是为了配合宫室的乐悬乐队而专门设立的大型鼓吹乐队,主要用于殿庭前,由十二小组组成,每组都有羽葆鼓、大鼓、箫等乐器,每组有七件乐器,十二组则为八十四件乐器,其规模庞大可见一斑。

唐代的从事音乐的人员也达到了历代最多,“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乐队规模之大、从乐人数之多都历代罕见,初唐雅乐因建国不久,正处于休养生息的初始阶段,故大体承袭隋朝雅乐制度,并无太多发展,也没有太多本朝的独创之处。后李世民登临帝位,年号贞观,在这位极为重视雅乐修订的帝王敦促下,祖孝孙编订了《十二和》,为日后的雅乐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石根.唐代音乐文化的两大体系——大唐雅乐与燕乐[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

猜你喜欢

雅乐发展
论宋代宫廷雅乐中筝的使用
雅乐的来龙去脉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区域发展篇
中国雅乐史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雅乐复古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