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勋伯格钢琴小品op19—1的音高组织形态》
2018-05-14邢莹
邢莹
【摘要】二十世纪音乐风格呈现出多风格、多流派并存的现象。勋伯格作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开创者,打破传统创作规则的同时采用具有创新性的作曲技法。本文以他的《钢琴小品op19》为例进行深入剖析,旨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思维和创作技法。
【关键词】无调性音乐;音级集合;倒影关系;潜调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西方音乐史上,20世纪的音乐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勋伯格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自由无调性风格时期是他第二创作阶段的重要创作方式,《钢琴小品op19》全曲运用了无调性的音乐语言,是勋伯格早期音乐创作所使用的技术手法,力图摆脱调性音乐的束缚,突破传统和声的功能体系及音高结构。本文将深入到作品结构内部分析音高材料,分析没有调性统一的情况下,音高结构是如何被具有逻辑性的控制,并且这一结构元素是如何对作品产生结构力的作用。
一、音级集合
通过对作品中的音高材料进行截断取样分析发现,全曲主要由两个集合控制9-3、9-4.音程涵量分别为767763 与 766773它们的音程级仅一音之差,为最大相似性关系,这两个集合在作品中不断交替出现。
A部分的音高材料来自由两个相同的集合9-3,音响效果是完全统一的。B部分由9-3与9-4两个集合构成,中间插入9-1音程级只有两音相同使音响上具有较强的对比性,C部分由9-3、9-4组成,音响效果相似。D部分则使用了两个相同的集合9-4。
在第八至十二小节中,低音声部以震音的方式进行持续性演奏的三个音d-e-g音级集合为3-4,这个集合在第 1小节中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结束部分的15至17小节高声部持续的和弦也是这一集合。由此可见集合3-4是这首乐曲的“核心细胞”在全曲中具有重要的结构作用。
二、主题动机多种形态的立体化运用
勋伯格认为作品的可理解性、逻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因素就是动机展开。在这部作品中,乐曲的开端部分即蕴涵了两个动机细胞。左手声部的A-C-G-升G与右手声部的b之间包含三度以内所有的音程关系,这些音程关系在后面的发展中得到了强化和巩固。
(一)倒影形态
倒影关系的音高组织贯穿在整部作品中,乐曲开始低声部的A-C与高声部的B以B为轴使A、C形成倒影关系,这种运用倒影关系获得音高关系的方式在后面的乐曲发展中也频繁出现,这里列举几个作品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实例。
第一小节:以g为轴,两边为非严格倒影关系
在对称轴g两边的音高,外部形态上成倒影关系而音程关系并不相同,左边升d-e-g的音程关系为1-3,而右边g-b-c的音程关系为4-1,由此可见它们之间呈非严格倒影关系。这种形式也作为主要的构成方式出现在作品后面的发展中。
第二小节:以降D为轴,两边为严格倒影关系
运用等音关系,以降d为轴的两边音程关系是1-3和3-1,所以无论是从音高的外部形态还是内部音程关系都是对称的严格倒影关系。
第三小節:连续两组倒影关系
这一小节中,出现了连续两组严格倒影关系的音高组织。第一组以e为轴两边呈纯四度倒影。第二组以升g为轴,两边呈小二度倒影。
第五小节:运用双对称轴的方式
这十二个音高既可以看作是以降b或e为轴形成的楔形对称,但就高声部旋律的走向来看,更倾向于降b为轴。
作品中其他小节出现的以某一音为轴形成倒影关系的音高组织类别都包含在上述列举的这几种形式中,不再一一赘述。
(二)聚合性音型化织体形态
纵观全曲会发现开始的低音声部出现的以四个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具有动力性音型化织体遍布在作品的各个声部,成为统一全曲具有凝聚力的重要音乐元素之一。
一开始弱起低音声部动机音型a-c-g-升g采用音型化织体并包含了大量音程关系,这些音程也是全曲音高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它们进行标准序排列得到g-升g-a-a-c,之后隐含在作品中的这种音型化织体都与这个排列有密切关系。
第一小节低声部的音型化织体与此排列呈现非严格的倒影关系。它们的外部旋律形态为倒影关系,但内部音程结构不是严格的倒影,g-升g-a-c音程关系是1-1-3而第一小节中的音型化织体音程关系是1-1-4.这里大三度的出现是由于在第一小节开始的旋律声部b-升d所构成的新的大三度音程关系。后面所出现的音型化织体均有此特点,虽在外部形态上具有倒影、移位、反演的关系,但音程关系并不都是严格的。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弱起低声部开始时出现的具有动机特性的音型化织体通过倒影、移位的方式出现在作品中,每次出现时音型化的织体形式都基本一致。而深入到音高组织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即统一又对比的特点。
勋伯格认为音乐中如果没有重复,要理解它似乎是不可能的。不加变化的重复容易产生单调,而关系疏远的要素的并置又容易变成毫无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当缺乏一些起统一作用的要素时。这里音型化动机在全曲中的运用即体现出了这一观点。第一小节、第八小节中动机的集合与弱起中动机原型的集合相似性为极大相似性关系,它们在音响上效果相似,材料具有很强的统一性。第十小节前半部分直接采用了原始动机T10的移位,音响效果和材料完全相同。第二、三小节以及第十小节后半部分则加入对比性因素。
通过对该作品音高组织形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创作技法。从对作品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调性音乐对于传统调性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勋伯格使用具有创新性的作曲技法的同时隐含了传统音乐中的、过去未呈现出明显结构作品用法的音乐表现要素从而取得新、旧材料的平衡,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