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平畲歌”的音乐特点及其传承发展

2018-05-14徐巧红

北方音乐 2018年13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创新发展

徐巧红

【摘要】延平畲歌是畲族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其民族灿烂文化延续的珍宝。本文从延平畲歌的特点及发展与创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音乐特点;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十分丰富绚烂的民族文化。畲族人民勤劳智慧,创作了独具魅力、丰富多彩的畲族文化,畲族山歌最为有名。

一、延平畲歌的音乐特点

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愿望、意志,即兴编词,想啥唱啥,见啥唱啥,有歌唱爱情、婚姻的,歌唱生产劳动的,歌唱日常生活的,还有传说故事,逗趣启智等。

(一)延平畲歌的旋律特点

延平畲歌的旋律极具特色,最经典的旋律就是以do re mi la四个音组成的四声羽调式,其中do re两音常作为过渡和修饰所用,出现次数较少;mi la两音则作为主要音符,贯穿整首歌曲。例如,畲族山歌传承人雷茂发老人唱的《畲族山歌第一期》,就是由这4个音组成。在这首畲歌中,主要采用了三音列旋法,利用do mi la这三个和弦音诠释。mi la两个音具有稳定旋律的作用,是整首畲歌中的核心音,do音也在维护着旋律的稳定性,在旋律中同样具有支柱性作用。旋律中re音属于不稳定音级,在歌曲中极少出现,但它积极地朝着稳定性音级方向倾斜。在延平畲歌的整个旋律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mi到la,la再到mi的过程,充分将畲族人民淳朴、细腻、内敛的性格特征展现出来,将现代与原生态的美感充分融合,赋予歌曲独特的个性。歌曲中上、下滑音的连续运用,也使其旋律特点更加鲜明。延平畲歌旋律的走向十分有规律:起、承、转、合呼应有致、内容和谐,音调极具感染力,十分嘹亮,具有明快奔放的特点,节奏自由舒展。

(二)延平畲歌的演唱特点

延平畲歌在演唱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多在户外演唱,主要采取无伴奏清唱的形式来演唱,受畲族语言和独特唱法的影响,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演唱过程中,畲族人民用淳朴的唱法,声音旋律起伏变换,充分抒发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使歌曲更加自然舒畅。

在用嗓方面,延平畲族歌手都是土生土长的畲族百姓,没有经过专业的演唱训练,他们大多都用本嗓真声进行演唱。笔者在与畲族歌手交流演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演唱并不久就连说嗓子难受、有点哑了,若在演唱畲歌时加上些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则能解决这一问题。如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练习吸气、叹气、呼气,叹到哪从哪吸、吸到哪从哪唱,然后在演唱畲歌的低音部分,以胸腔的共鸣为支点,运用稳定的气息,使声音更加充实、更加饱满,在演唱畲歌的高音部分,要把咽后壁打开、上口盖打开、小腹给力、眉心小腹一条线、感觉后腰一圈都扩张开,使得高音更加稳定、更有穿透力,歌曲中常出现的mi和低音la的大跳,没控制好有时会出现小卡壳时,则要运用气息把声音挂在一个位置上唱。这样演唱使其头腔、胸腔、气息得到了有机结合,也不会丢了自然淳朴的本色,将畲族人民的真情实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使演唱的音色既华且实、引人入胜。

二、延平畲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一)“艺术扶贫”走进民族小学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开始融入畲族百姓的生活中,他们原来生活的封闭状态被打破,现代多元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不断碰撞,再加上网络的传播,新音乐流行音乐在畲族百姓中广泛流传,博得一些畲族青年的青睐,他们不再学习畲语畲歌,导致延平畲歌逐渐消失,演唱者年龄青黄不接,存在很大的传承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近年来,随着市区党政领导和延平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加大了对延平畲歌传承的扶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延平畲歌这一福建省非遗项目,2012年,我馆积极响应省艺术馆倡导的“艺术扶贫工程”,让艺术专业干部定期为我区贫困学龄儿童上门提供免费、优质的艺术辅导,走出一条“文化下乡”的新路,全新的扶贫项目“非遗进校园”应运而生。

岭炳洋民族小学就是我们馆第一个挂钩的艺术扶贫教学点,笔者先向畲歌传承人雷茂发学习畲语畲歌,然后通过每周一次的艺术扶贫课教孩子们唱畲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浓浓的畲族文化精髓。艺术需要展示的平台,每年延平区“畲族山歌会”,笔者都爭取带孩子们出来表演,通过一次次的排练、演出,孩子们学习有了自信,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也更加喜爱上了畲歌演唱。

(二)延平畲歌传播途径的传承与创新

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如何让延平畲歌注入新的生命力,继续成为畲族百姓美好的精神食粮,并有效地传播与发展,值得让界内人士认真探索与思考。

1.系统的教育传承

笔者在教授孩子演唱畲歌时就发现,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没有校本教材、没有音乐教室、没有钢琴、没有任何音响设备,只能一句一句带孩子们学唱。要想实现延平畲歌更好的传承效果,开展专业化的教育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在延平区五个民族村学校开设畲族音乐文化课,使其通过教育途径影响本民族后代,并把畲族民歌的教学编入学校音乐课中,组织专业老师编撰校本教材等,可以从小就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本民族的音乐,让延平畲歌的传承焕发永久的生命力。政府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民族小学资金的支持,为学校完善艺术教育必备的办学硬件,配齐专职音乐教师。

2.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推广传承

充分发挥网络、现代媒体创新延平畲歌媒介。搜集延平畲歌的各类录音、录像等,利用现代技术将它进行制作,将延平畲歌传播开来;利用电视、广播和报刊向社会传播,例如,南平电视台制作了一期延平区岭柄洋畲歌专题节目,在南平一套、二套的武夷文化纵横栏目进行了播放,宣传效果非常好;利用“互联网+”,提供网上下载,将畲歌音乐做成彩铃让百姓下载,让年青人唱着流行歌、听着mp4,还可以听到优美的畲歌。

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对延平畲歌进行再创作。综合运用交响音乐、通俗音乐、电子音乐等多种音乐语言来营造畲歌音乐,与更多的现代气息融合在一起。

3.延平畲歌文化生态的创新

“言、山、情”是构成延平传统畲歌的文化生态环境三要素。延平畲族人自己的语言称为“言”,他们自古以来世世代代都依靠自己的语言口头传唱畲歌,只有用畲语演唱才表现出朗朗上口、语句押韵,若是用汉语来唱,则失去了原始的韵味,音律也不平了,也失去了畲歌独特的魅力。延平畲族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山”,人们也常常把畲族称为“山哈”,是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或山里人,正是畲族人对居住环境的调节和适应,形成了他们特有的音乐形式。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来感染人、打动人即为“情”,延平畲歌就是畲民们将劳动和生产生活中的所有情感和事情用自己畲族的语言来传承、记忆、表达,将他们的各种感受形成对现实生活一种主观的反映,从而形成延平畲族百姓世代流传的传家宝。将上述延平畲歌文化生态环境三要素相结合,产生出独具魅力、丰富多彩、婉转朴实的延平畲歌作品,构成了延平畲族文化的艺术瑰宝。

延平畲歌是畲族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其灿烂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瑰宝。但在文化、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延平畲歌的发展,还需继续把现代文化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畲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合,使延平畲文化不断完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桂榕.新形势下畲族民歌传承与创新发展探析——以闽东畲族聚居区为例[J].音乐创作,2016(07).

[2]黄玉翔.探讨“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J].音乐创作,2016(07).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创新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图说共享发展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