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暨西路乱弹的音乐特征与传承现状研究

2018-05-14侯亭蕾

北方音乐 2018年20期
关键词:诸暨传承发展

【摘要】诸暨乱弹又名“西路乱弹”,是浙江省以演唱乱弹为主,并用诸暨地方官话为基本语言的地方戏曲剧种,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可以说西路乱弹是诸暨历史与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晶,是一朵盛开在诸暨民间的戏曲奇葩。本文将描述西路乱弹的古今概况,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低迷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以调动年轻一代及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为中国地方戏曲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路乱弹;诸暨;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优越的人文环境

诸暨被称为越国古都、西施故里,具有悠久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表演历史,是我国江南戏曲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可以从出土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中发现那时陶器外壁的装饰画已有了一定的艺术造型。诸暨历来英贤辈出,有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元末画家、诗人、首创花乳石印的篆刻家王冕等名人。诸暨之所以人才荟萃,得益于诸暨优秀道德传统的教化,这不仅为诸暨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西路乱弹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西路乱弹的坎坷历史

(一)西路乱弹的起源

在历史上,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诸暨当时是地近京畿,经济文化的繁荣使得各地交流频繁,当时,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南戏就开始在诸暨发展戏曲与诸暨当地语音和戏曲音乐相结合。明代时杂剧与南戏逐渐销声,随之而起的是昆腔与传奇,当时传奇盛行,又结合兴盛的昆腔,成为了地方演出的主要内容。以昆腔为代表的明清传奇带动各地戏曲剧种的发展,诸暨西路乱弹就在那时涌现。

(二)西路乱弹的发展

明末清初时期,南北商贸的繁荣促使北方特色的高腔调式传入浙江并与诸暨地方语言和当地的民间戏曲调式相互借鉴与交融, 孕育了崭新的声腔系统——西路乱弹。到了清中叶直至清道光年间,诸暨西路乱弹进入了发展的繁盛期,全县共有80余个班社,演出足迹已遍及周边县市。但太平天国运动与抗日战争使得兴盛的西路乱弹逐步走向低谷。1959年,因群众的热烈响应与政府的支持,于1962年4月正式成立“诸暨西路乱弹剧团”,西路乱弹迎来了又一个高潮。1964年,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和发展,加之社会的变革,剧团演职人员逐渐减少,并于1965年停演,诸暨西路乱弹再一次走向了濒临灭绝的境地。西路乱弹停演了近40余年。到2004年,在“文化强市”战略的推动下,西路乱弹作为诸暨唯一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西路乱弹自此得到了重生。2008年6月被列入浙江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西路乱弹独特的音乐特色

(一)曲牌特征

“诸暨西路乱弹”曲牌比较丰富,据传多达200多个,但经过多次大起大落的西路乱弹,有许多曲牌以无法复原,在1962年抢救工作中,老艺人们尚能回忆起的曲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表演的叫“动作曲牌”;另一种是用笛子或梅花与弹拉乐器伴奏的各种演唱的曲牌。

(二)唱腔特征

诸暨西路亂弹属南戏,在传播中融入昆腔、京腔、徽戏,与诸暨当地语言、音乐相结合演变而形成的多声腔类乱弹剧种。诸暨西路乱弹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腔,各唱腔又分若干形式,格局严整,自成体系。“三五七”有起板、小桃红、顶头板、叠板等形式;“二凡”有倒板、流水、紧慢板等五六种形式。另外,诸暨西路乱弹是浙江所有乱弹中除唱“三五七”“二凡”外唯一有“梆子”腔、来路最清晰的剧种。在西路乱弹演出时会以一个垫腔为提示音,对乐团发出指令。一段唱腔唱至末尾时加则表示本段唱腔结束,如“哎——”,则表示还要继续演唱,乐队便会接着重复开头的过门。这是诸暨西路乱弹区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一大特点。

(三)念白特征

诸暨西路乱弹以诸暨地方官话为基本语言,是唯一一个用诸暨本地土话为念白语言的地方戏曲。诸暨的方言与江南的温文尔雅是背道而驰的,它不是那么的细软优雅,听上去硬而铿锵,这也是诸暨人民豪放热情的体现。方言既是西路乱弹的特色,却也限制了其只活跃于诸暨周边的命运。

(四)曲调特征

诸暨西路乱弹曲调以“三五七”“二凡”为主,均以笛子及弹拉乐器混合伴奏。剧情需要时用梅花伴奏者称为“梅花三五七”“梅花二凡”,二者可以互相转换,都是一种紧拉慢唱的曲调,音调高亢,旋律快速。为便于演员起唱或引起观众注意,在唱前均有套板,先奏过门,中间亦有小过门,但也有开口便唱的“小桃红”转“三五七”等唱法。(1)三五七:“三五七”为演唱格局极为严正的一个曲牌,分“头”“尾”主调,定弦分尺调、正宫(分男女宫)、小宫之类。其特点有:①无“托腔”,过门无伸缩性。每段音节不允许反复演奏,主调上下两句为一宫,以笛子及弹拉乐器为主,演唱自然,和声伴奏演唱;但演唱者可在规定板眼、音节中增加花音,有充分发挥演唱者技巧的余地。具有音色激越、高亢、优美、清晰的风格。②“头子”有开口就唱之“小桃红”“起板”“板游板”,“尾”有“落山虎”“硬杀”“尾声”,“主调”中间有“单顶头”“双顶头”“叠板”等曲牌名称。③唱词字数规定为七字句、十字句,多数唱词在规定间节上并成偶数亦可。“头子”等曲牌韵脚则有严格规定。(2)二凡:“二凡”亦为格局较严之吹腔曲牌,定弦分尺调、正宫、小宫。以梅花伴奏,称为“梅花二凡”等,唱法分倒板、慢板、紧板、浪板。通常以笛子为主伴奏,在少数情况下不用笛子,以板胡伴奏为主。

四、西路乱弹的传承现状

(一)现有剧团

2004年,在政府与群众的支持下,西路乱弹再次重生,但因为各种原因如今也只有“十里坪艺术团”一个业余剧团。诸暨有专业的越剧团,有时演出时会参演西路乱弹,但仍以演出越剧为主。

(二)现有剧目

诸暨西路乱弹剧目较为丰富,主要根据故事情节,特别是人物、性格来定所演唱的曲牌,较著名的有《散潼关》《玉麒麟》《双阳公主追狄青》等。

(三)现有传承人

2008年,老艺人蒋桂凤与陈祖名被批准为省级传承人。其中,蒋桂凤于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培养的学生卓琳丽于2013年被批准为市级传承人。此外,还有宣美凤、王仲达、郭幼霞先后被批准为市级传承人。

(四)现有的传承方式

1.编撰出书

为了使西路乱弹为更多人所知,诸暨文化部于1990年编写《地方剧种——诸暨西路乱弹》一书,2005年编撰《诸暨民间艺术大观》一书,2014年出版了《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诸暨西路乱弹》。

2.通过授课

传承人蒋桂凤义务开设西路乱弹培训班,举办西路乱弹专题讲座,积极授课带徒。此外,诸暨已在东和乡中心小学、暨阳街道浣纱小学开展西路乱弹的传承活动,并邀请西路乱弹传承人卓琳丽、蔡铁萍担任指导老师,配合非遗中心编写出版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学“西路乱弹”》(赵立平主编,舒恒兴词曲)进行教学,使得西路乱弹得以传承。

3.大胆创编

老艺人们对传统的剧目进行了创编,并结合时代进行创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舒恒兴(原诸暨市文化馆馆长)老师,他曾担任诸暨西路乱弹恢复工作的艺术指导和乐曲整理,舒老师对一些经典曲目进行大胆创新,但仍保留其特色的創作,在央视及省、全国的赛事中获得了较高的奖项,扩大了西路乱弹在当地的影响,乃至辐射到更大的区域范围。

五、问题与反思

(一)资源匮乏,借助媒体网络

近年来,虽有一些关于西路乱弹的文字资料,但仍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视频与音频资料也极其稀少。但是,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利用网络技术对西路乱弹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专业性欠缺,扩大教学范围

“十里坪艺术团”演员多为农民,忙时务农,闲时演剧,只作为各自的爱好。此外,诸暨的“十里坪艺术团”无直接的经济来源,资金匮乏,加之其缺少专业的指导老师,据统计,目前仅剩10余名较为专业的老艺人分散于诸暨各地,且年事已高,多已退休。没有设施完善的排练厅,所以无法达到专业剧团的规模。剧团里的老艺人多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其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只在诸暨的两所小学进行西路乱弹教学,其原因是因为指导老师缺少。所以,可以招收有一定戏曲基础的老师进行专业培养,并在诸暨各个学校的中小学及高中音乐课上增加西路乱弹知识,在大学增加有关西路乱弹的课程,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与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扩大西路乱弹在不同省份的传播,提高大众的关注度,吸引更多学者参与研究,使得西路乱弹得以更好地传承,让中华文化可以代代相传。

(三)影响力减小,继承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流行音乐改变了人们原有的音乐观。比起原始的单调戏曲音乐,人们更愿意接受现代的时尚音乐元素。年轻人在时尚面前往往会抛弃传统的东西,而且现在老年人的口味也开始慢慢改变,也会逐渐跟上潮流。在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的情况下,西路乱弹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进行改革,但不能盲目推翻原汁原味的精华。传统的东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继承,然后在继承的基础上一定有创新与突破,最后在继承基础上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六、结语

“流水洗不净粉墨铅华,喧哗盖不住苍劲声腔。”诸暨西路乱弹从声腔、念白到剧目与表演,均与其他乱弹剧种有很大的区别,它高亢激昂,表演动作夸张,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研究诸暨的人文历史以及各地方戏曲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让中国优秀传统文代代相传终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不放弃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陈娅玲.绍兴戏曲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6).

[2]诸暨西路乱弹/诸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04).

[3]西路乱弹[J].浙江档案,2011(07):52-53.

作者简介:侯亭蕾(1998—),女,本科;汪静一,女,副教授。

指导老师:汪静一。

猜你喜欢

诸暨传承发展
诸暨人爱荷至深
村规民约的备案审查机制研究
区域发展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卢立军作品选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