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初探
2018-05-14李政文
【摘要】黎锦晖开创了我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先河,赋予了市井俗曲新时代特色,将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文化融入流行歌曲中。在流行音乐中,流行元素和本土元素得以互相转换。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创新了歌曲的创作模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需求。都市流行歌曲的出现,推动了我国早期都市音乐文化的发展。为了研究黎锦晖流行歌曲的特色和发展,我们以宏观审美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综合认知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流行音乐文化的特点,探究都市流行音乐的社会影响,了解中国近现代创作歌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黎锦晖;形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我们出现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音乐家,黎锦晖是其中之一。黎锦晖开创了我国流行歌曲的先河,是我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开发了儿童歌舞剧等新型艺术形式。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现代流行歌曲《毛毛雨》,这是我国乐坛出现的第一首流行歌曲。20世纪30年代中期,黎锦晖创作了大量现代流行歌曲,统治了当时的中国流行歌坛。
流行歌曲的创作赋予了黎锦晖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本人受到了传统音乐家的批判和诋毁。在中国乐坛,黎锦晖是一位毁誉参半的音乐大师。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以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作为主要创作内容。这些内容为黎锦晖带来了赞誉和认同。20世纪30年代后,黎锦晖开始大量创作流行歌曲,这些歌曲成为黎锦晖受到诋毁的主要原因。中国近现代乐坛对黎锦晖流行歌曲的诋毁,降低了黎锦晖在乐坛中的地位,破坏了他的音乐评价和音乐成就。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是我国发展儿童歌舞音乐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对我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黎锦晖成为音乐教材的重要教学人物,是我国乐坛著名的音乐家之一。黎锦晖在儿童歌舞曲方面的成就掩盖了他在流行歌曲方面的成就。在国内乐坛,黎锦晖的流行歌曲沉寂了半个世纪之久。20世纪80年代,中国乐坛充满了对黎锦晖流行歌曲的批判和抨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乐坛中,流行歌曲被视为靡靡之音,是黄色音乐,是有悖于音乐传统的非主流音乐类型。在历史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乐坛对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作出了有失公允的评价。
近些年,中国乐坛开始重新审视黎锦晖创作的流行音乐。在《黎锦晖评传》中,孙继楠先生总结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流行歌曲的发展,重新定义了对黎锦晖流行音乐的评判要求,修正了对黎锦晖流行音乐有失公允的评价。流行音乐摆脱了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负面标签。严肃、深入、全面,成为流行音乐学术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以爱国为主题的歌曲
黎锦晖是一位充满爱国主义情节,具有企业家行事风格的音乐家。1930年,黎锦晖出版了家庭爱情歌曲合集。这部合集受到了当时众多社会评论家的批评和指责,甚至将这部合集作为黎锦晖商业化堕落的标志。1932年,黎锦晖出版了《爱国歌曲》集。黎锦晖受“五四运动”思想的影响较为显著,是一位充满政治和文化色彩的爱国者。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和剥削。为了唤醒民族的灵魂,激发民族的抗争,黎锦晖创作了很多以刚劲、勇武、拼搏、斗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歌曲。流行歌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代表了歌曲的形式。爱国歌曲是音乐题材的一种,代表了歌曲的内容。在音乐创作领域,同一种体裁的音乐可以包含不同的内容。同一种题材的音乐可以使用不同的音乐形式。黎锦晖以流行歌曲为音乐体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音乐题材,创作了大量爱国主义流行歌曲。“九一八”事变后,黎锦晖付印了四十首爱国歌曲,出版了《爱国歌曲》合集,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歌曲收集再编出版。1933年,大众书局出版了新歌十集,其中第九集包含了《倚琴楼歌谱》《从军别爱》《得胜凯歌归》等多首爱国主义歌曲,歌颂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1936年,上海知新书局出版了《明月歌曲一二八首》,其中收录了多首爱国主义歌曲。这些歌曲表现了黎锦晖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黎锦晖没有贪图享受,没有发国难财,他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激励民族觉醒,实施抗战救国。《中华之光》《国难来了》《奋起前进》等歌曲,表达了黎锦晖对中华民族的号召,对侵略者的痛恨。《团结精神》《卖布姐儿》等作品,表达了黎锦晖对国货的推崇。《互助夫妻》表达了黎锦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歌颂。《不识字的苦》《识字运动》表达了黎锦晖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黎锦晖是中国流行歌曲的奠基人,是中國早期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先驱者。在歌曲《奋起前进》中,黎锦晖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和非方整性曲体结构,音程则使用上行四度和下行四度。短句增强了歌曲的号召力和战斗力,音程赋予了歌曲独特的语势。节奏简练、变化较少、长短不一、自由灵活、旋律明快,是黎锦晖爱国主义歌曲的主要特点。在著名爱国音乐家聂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黎锦晖的爱国歌曲特点。在联华歌舞班学习期间,聂耳曾向黎锦晖学习过作曲。聂耳和黎锦晖的创作技巧、艺术形式本质相同。
(二)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
1920年,黎锦晖紧密结合国语推广和音乐创作,推出大量儿童歌曲和儿童歌舞曲作品。在这个时期,黎锦晖进入社会,体验社会疾苦,接触了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深刻了解了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艰辛。为了向群众传达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民间小调的创作手法成为黎锦晖主要的创意灵感来源,一系列民众歌曲和大众歌曲创作涌现,其中包括《瞎子瞎算命》《文明结婚》等。
反封建是民众歌曲的主要特色。1927年之后,黎锦晖的主要创作内容由民众歌曲转变为大众情歌。当时的歌舞厅、茶肆酒楼开始逐渐出现黎锦晖的爱情流行歌曲,被称为“粉色小曲”,其中包括《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人面桃花》《落花流水》等。
黎锦晖的爱情流行歌曲,开创了我国近代流行歌曲新的局面。1928年,黎锦晖将创作的爱情流行歌曲收录至唱片中,挑选其中的优秀歌曲用于巡回演出。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流行音乐首次登上舞台,走出国门,开始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在该创作阶段中,家庭、爱情是黎锦晖的主要创作题材。歌曲《毛毛雨》引起了当时乐坛的争议。整首歌曲旋律平和,如同民间小调,表现了民俗歌曲的质朴和平和。歌曲的一句歌词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编写入《老少通千字课》课本中。《毛毛雨》代表了黎锦晖对爱情流行歌曲的尝试和探索。爱情流行歌曲成为黎锦晖继儿童歌舞曲之后的新的创作方向。之后,黎锦晖的爱情家庭流行歌曲逐渐步入正轨。1929年,黎锦晖滞留新加坡无法回国。滞留期间,黎锦晖创作了百余首爱情家庭流行歌曲。
(三)以女性为主题的歌曲
歌曲主题和女性的结合,是上海早期流行歌曲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新时代思想和新女性思想影响了上海地区音乐家们的创作思想,黎锦晖属于其中之一。在早期创作生涯中,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多以女性为主题。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的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对上海地区居民的影响较大。为了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很多新女性加入反封建传统的斗争中,希望摆脱封建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和迫害,争取女性的独立地位和自由人格,向大众展示女性的力量。以女性为主题的流行音乐是反映时代呼声最好的媒介。在当时的上海,流行歌曲的演唱者多是女性,女性可以更好地演绎和诠释流行歌曲所表达的内涵。
20世纪初期,上海区域内的女子学校明显增多,在校女性学生数量水涨船高,接受过先进知识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女性,成为女性突破封建束缚的中坚力量。大量增加的新女性数量推动了女性主题流行歌曲的繁荣和发展。黎锦晖的音乐作品《毛毛雨》以女性为主题,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是《毛毛雨》的演唱者,凭借《毛毛雨》,黎明晖成为当时上海地区的著名歌星。之后,黎明晖相继担任了《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人面桃花》等多首女性主题流行歌曲的演唱者。
二、黎锦晖对市井俗曲的跨越和延续
明朝中后期,江南成为全国手工业、工商业发展的中心。位于江南地区的各个城市逐渐进入经济繁荣时期,出现了最初的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内开始出现市民阶层的雏形,市民意识缓慢觉醒,人们产生了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小说、戏剧创作、市井俗曲,成为满足人们通俗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在清代,市井俗曲发展迅速。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的市井俗曲多以男女情爱为主,表达了女性对自主择偶的渴望和追求爱情的勇气,抨击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迫害。市井俗曲中描述的内容和正史中描述的内容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对比。市井文化成为和封建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文化内容存在对立。
在《中国俗文学史》中,郑振铎先生曾说过:“他们表现着另一个社会,另一种人生,……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出真正的中国人民的发展、生活和情绪。中国妇女的心情,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大胆的、称心的不伪饰的倾吐着。”在明清时期的市井俗曲中,同时存在着质朴的民间文化和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经过人们技术化处理的民歌,难以摆脱和市井俗曲的联系。市镇居民、青楼酒肆都广泛传唱着明清时期的市井俗曲,刺激着人们的感官,充满了露骨的描写,庸俗无聊,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特定的时代环境催生了符合当时环境的市井俗曲。明清时期的市井俗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早期都市流行音乐。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发展需要弥补明清俗曲的不足,突破俗曲的界限。
黎锦晖的早期创作受民谣俗曲的影响较为显著。市井俗曲中包含的男女情爱成为黎锦晖早期创作流行歌曲的传统思想,很多家庭爱情歌曲中包含了市井俗曲的文化内容。黎锦晖可以清晰辨认出俗曲中包含的良莠不齐的内容,去除其中的陈腐、不堪、猥亵,保留音乐的本质,回避糟粕文化。1920年,黎锦暉在北京着手创办“明月音乐会”,以平民音乐为主要内容,实行兼容并包的原则,关注民间音乐的发展。1922年,黎锦晖来到上海,开始从事初等教育、国语宣传和儿童文艺创作工作。在工作之余,黎锦晖继续从事音乐创作活动,致力于探索流行音乐。1927年,黎锦晖前往观摩西洋音乐歌舞,学习国内民族音乐。在学习过程中,黎锦晖感受到中国音乐的兼收并蓄和极强的包容性。在新型创作理念的指导下,黎锦晖进一步精练民歌、曲艺、戏曲,剔除其中的靡靡之音,将国外爱情歌曲和古代爱情歌曲融入流行歌曲中,开创了含蓄的爱情歌曲,比如《毛毛雨》《人面桃花》《落花流水》《桃花江》等。
参考文献
[1]桂强.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形成的音乐文化动因——以黎锦晖为例[J].四川戏剧,2015(11):133-137.
[2]冯春玲.彰显女性关怀意识表露爱国爱民思想——兼评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02):37-40.
[3]冯春玲.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历史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1):56-63.
[4]彭丽.黎派音乐再认识——关于黎锦晖的十本歌集[J].中国音乐学,2005(02):93-98.
作者简介:李政文(1989—),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安阳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