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要素

2018-05-14李唯唯

北方音乐 2018年13期

李唯唯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丰富多彩、风格多变的独特气质而受到大家的喜爱,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业学科。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融合的历程,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民族声乐中的歌唱要素。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与融合;歌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族声乐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演唱风格,生动的表演技术与真切的情感表达。通过借鉴美声唱法的优点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唱法,这种民族唱法更加规范和工整,能够把中国民族的语言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中国民族声乐简介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不同的演唱风格特点,因此,各地方的民歌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族声乐资源库。民族声乐,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与精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歌歌唱艺术。

(一)中国传统民族声乐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起源于民歌,再过渡为戏曲,最后又在戏曲的基础上逐渐分离而逐步形成。即使是最传统的民歌,在其唱法上也与西洋美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西洋美声认为呼吸是声乐演唱中最重要的,甚至有的意大利人就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呼吸,就不会唱歌。在唐代时期的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就提到过:“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他认为善于歌唱的人,必须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气息,气息是声音的基础,是声音的根本。他还提到:“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声乐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的。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融合

20世纪20—30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崭露头角,其良好的气息支撑,连贯的声音线条受到了中国一些歌唱家的学习。后来,有一些歌唱家,为了人们更容易接受,就把美声唱法和中国传统的民歌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像著名的歌唱家周小燕。在这种结合下,解放以后,虽然中国也曾存在许多年来唱法和声音的土洋之争,但是并不妨碍中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声乐作品,以及民族歌剧的诞生。如艺术歌曲《长城谣》、民族歌剧《白毛女》等。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声乐家以及戏曲艺术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郭兰英、常香玉、梅兰芳、马金凤等。但当时就民族声乐要怎样发展的和继承,也一直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是,民族声乐艺术一定要民族民间的唱法(即现在流行的原生态唱法),不能借鉴西洋的美声唱法,如果融合西洋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就不再是原汁原味,它的民族性也会大打折扣;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民族民间唱法不够科学,必须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唱法加以改良。”这两种观点其实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好的唱法是通过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既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刻骨死板不思变通,也不能全盘否定、来者不拒,只有彼此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民族声乐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华景象。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技巧

说起唱歌,大部分人会觉得这就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人们对于通俗歌曲的理解。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会说话,就一定会唱歌。可是,若是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刻苦训练,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在里面,那根本谈不上唱歌,只是念了一遍歌词而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民族声乐对于任何一个成熟的歌者来说,都能够深刻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之路上的鲜花和掌声总是隐藏在荆棘之后的,都是用血泪和汗水来浇灌的。

民族声乐是感性的,但是却有理性的方法和规律,只有奠定好基石,打好自身的歌唱基础,才可以向更高、更广阔的方向迈进。

(一)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呼吸方法

自从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和西欧美声唱法融合了以后,民族唱法就借鉴了美声唱法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人体共有三大共鸣腔体,分别为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利用身体的共鸣腔体和腰腹部的气息支撑共同配合的呼吸方法。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之所以要借鉴美声唱法,就是因为美声唱法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能够帮助中国传统声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第一,全面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相互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第二,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大;第三,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有节制,并能对气息的强弱进行调节,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如;第四,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调和统一。由此可见,虽然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并没有提到用腰部的力量,但是能够使胸腔打开主要就是依靠横膈膜与腰腹肌共同作用的力量。而且,只有充分调动腰部与共鸣腔体的配合,才能够使声音更有穿透力,才能够更持久。

所以,民族声乐中的正确呼吸方法,是唱好民族声乐的第一步,是打好声乐基础、唱好民族声乐的基石。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咬字规律

中国民族声乐是逐渐从戏曲中分离出来并且结合了美声唱法的一种新的唱法。虽然现在的民族声乐与中国戏曲艺术依然分离,但却保留了戏曲唱法中的咬字规律,即字正腔圆。也就是说,只有字正才能腔圆。这种咬字规律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独家秘诀,并且只有和汉语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无穷的、独特的魅力。

既然提到了字正,那么就要求歌唱者必须要在轻松咬字的基础上,做到吐字清晰,字头、字腹与字尾的力度要相得益彰。对于字头,也就是声母,力量要适中,要果断把声母咬准确,不能犹豫不决,否则会使听者对于歌曲的含义和意境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对歌者真实水平的评判。字腹是韵母的第一个音,是整个字的中间部分,所占用的比例相对较长,因此,要在充分给予气息支持的基础上,尽量打开口腔,并且控制好口腔呈微笑状态,使声音位置和字头保持一致,这样才不会出现声音脱节的问题。最后要注意的是字尾,也就是老师们会经常强调的归韵。字头和字腹都控制好了,要在此基础上把字尾保持住,从而保持整个字的位置统一,把整个字都交代清楚,交代完整,使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能够轻松地理解。

在咬字时,除了要注意整个字的位置一致性、完整性之外,还要格外注意咬字的力度。若是咬字过于死板,那么会给听众造成一种僵硬的、没有流动性的、不能打动人心的的感觉。但若是咬字过于松弛,也会造成一种无力的、张力不够的、软绵绵、松垮垮、声音发虚不悦耳的感觉。所以,咬字的力度一定要适中,要根据歌词的含义和歌曲的意境来把握咬字的力度。

若是咬字准确,归韵清晰,咬字力度也适中,再能够加上稳定的气息支撑和自己对作品含义、感情的理解,那么腔圆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三、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从几千年前简单的号子发展到今天的戲曲、民歌和艺术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正是因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加上科学的歌唱技巧,才使我国民族声乐不断向前发展,受到大家的喜爱和传唱。

参考文献

[1]徐敦广.民族声乐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2]汤雪耕.怎样练习唱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