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二部创意曲》BWV784创作手法的分析
2018-05-14胡一鹏
【摘要】在巴赫《二部创意曲》作品中,BWV784可以说最受人喜爱的一首作品,虽然是复调作品,但整首乐曲几乎都使用分解和弦形式的旋律,有非常明确的和声功能进行。在短短25小节的作品中,作曲家不但使用了高超的复调手法,还把和声的色彩与调性间的明暗对比发挥到了极致,非常值得借鉴与学习。
【关键词】巴赫;二部创意曲;BWV784;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这首乐曲使用较为完善的三段式结构,呈示段为第1-6小节;中段为第7-17小节;再现段为18-25小节。本文更注重和声功能的分析,而不会对和弦的转为进行详细分析。
一、呈示段
(一)第1-2小节
这两个小节中,第2小节是第1小节的重复,并稍作变化。第1小节的高音声部与低音声部的节奏型采用的是一种“斜向”的模仿。高音声部前两拍与低音声部后两拍基本使用十六分音符;高音声部后两拍与低音声部前两拍也基本以八分音符为主。这一小节前两拍与后两拍的和声功能连接相同,都为t-D7。
(二)第3-4小节
从第3小节开始调性转入C大调,和声功能连接使用纯四度上行的形式:TSⅥ(7)-SⅡ(7)-D(7)-T。从高音声部来看,高音声部第4小节的音乐材料对第3小节的音乐材料进行了模仿,相当于第3小节高音声部旋律下移二度。从低音声部来看,第3小节后两拍与第4小节前两拍也为第3小节高音声部音乐材料的模仿。
(三)第5-6小节
第5小节的音乐材料是第3-4小节音乐材料的减缩。从整体来看,后两拍的音乐材料对前两拍的音乐材料进行了模仿,整体的音符为前两拍音符下移二度。这一小节的和声功能连接从音符来看为TSⅥ-DⅦ-D-TSⅥ,但实际是TSⅥ-SⅡ-D-T这种纯四度上行和声功能连接的一种变形。第6小节的和声功能连接为SⅡ7-D7-T,后两拍低音声部采用了第1小节高音声部的节奏型,是对主题的一种呼应。
二、中段
中段分为四个乐句:第7-8小节、第9-10小节、第11-13小节和第14-17小节。第7-8小节调性为C大调;第9-19小节调性为G大调;第11-13小节的调性从e小调转为G大调又转为e小调。第14-17小节前两个小节使用转调模进,调性变化为d小调-C大调,后在16小节进入a小调。
(一)第7-8小节
这两个小节是第1-2小节的音乐材料在C大调上的呈现,节奏型稍做了变化,不但呼应了主题,而且增强了大小调型明暗色彩的对比。
(二)第9-10小节
这两个小节是对第3-4小节的呼应,节奏型非常相似。调性为G大调,和声连接为SⅡ(7)-D(7)-T(7)-S(7),同样为纯四度上行的和声功能连接,只是相对于第3-4小节的和声功能连接的排列发生了改变。
(三)第11-13小节
从节奏型来看,第11小节前两拍的节奏型仍是延续第9-10小节的音乐材料。高音声部中,第11小节后两拍以及第12小节前两拍与后两拍的节奏型相同,且都来源于第5小节高音声部前两拍与后两拍的节奏型。低音声部中,第11小节后两拍到第12小节的旋律几乎都使用十六分音符,是第9-10小节高音声部音乐材料的节奏的减缩。从和声功能连接来看,第11小节转为了e小调,和声连接为D7-tsⅥ-s7。这里使用tsⅥ连接在D7后起到阻碍的作用,之后连接的s7同样为G大调的SⅡ7转入G大调。第12小节G大调的和声功能连接为D-T(7)-SⅡ(7)-DⅦ(7)。到了第13小节,又转为e小调,和声连接为D7-t,结束了e小调。
(四)第14-17小節
这四个小节的节奏型相同,使用了模仿的手法。整体的音符相当于从第14小节开始进行了三次的二度下行。第14-15小节属于转调模进,两个小节的和声连接都为SⅡ-DⅦ7-T。但是第16-17小节,调性进入了a小调,和声连接为dtⅢ-DDⅦ-(-sⅡ)-D7。这一乐句主要起到过渡的作用,将调性最终转为了a小调。
三、再现段
(一)第18-22小节
第18小节是对第1小节音乐材料的再现。第19-21小节高音声部全部使用十六分音符,旋律型基本相同,使用了模仿的手法。第19-22小节的和声功能连接为tsⅥ-(-S7)DDⅦ7-D9-t-DDⅦ7-D7-t-D7。
(二)第23-25小节
这三个小节高音声部几乎全部使用十六分音符,低音声部几乎全部使用八分音符,突出了节奏的对比。第23小节低音声部中,从第1拍开始进行了三次二度上行,和声连接为S()-DⅦ()-t()-?1sⅡ6。这里使用了旋律小调的下属和弦和那不勒斯和弦增加了和声连接的色彩。最后第24-25小节使用D7-t的和声连接结束全曲。
作者简介:胡一鹏,男,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