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8-05-14娜响
【摘要】顺应教育改革大趋势,推动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快师范类民族声乐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相关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现状,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究提高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声乐教学具有西方声乐教学的科学性的同时也具有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我国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比较僵硬化与单一化,缺少灵活性与多样性。因而,坚持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是趋势。师范类高校声乐教学中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其他音乐艺术的精髓,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民族声乐专门人才,更有具备高理论的师范类教师人才,是当前必做的课题。
一、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育观念并未消失
加快素质教育改革进程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师范类院校共同面临的课题,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他们早已习惯原有的教学方式,侧重西方声乐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成为普遍现象,重视技能训练,因此,民族声乐技能的学习与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甚至有的轻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部分学生“会说不会唱”,甚至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打击了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热情以及自信心。
(二)西方音乐文化的侵蚀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民族声乐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弱化了民族声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部分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专业的老师偏爱或者推崇西方音乐文化,认为西方音乐要比中国民族声乐更时尚,在无形之中把这种错误的态度传递给了学生,降低了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同感以和归属感。
(三)教材相对落后
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专业成立时间不短,设置专门的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数量有限,很多教师都是受过西方音乐系统化的学习,研究教材侧重于西方化模式。近年来,民族声乐教育教学逐渐发展,能唱的人很多,可是会理论总结的人不多,加上声乐初学者,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更重视技能训练,该专业学生也没有主动去学习民族声乐理论方面的书籍,老师的授课形成了一对多的模式,教师没有时间因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讲解,只讲共性知识,甚至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学生的技巧性方面给予指导和练习,基于此,产生蝴蝶效应链条,情况越来越糟糕。
二、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编写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科书
高校每一个专业都应该有权威的教科书,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国家政策越来越人性化,教育部也鼓励地方高校进行地域性教材设计、规划和出版以及使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编撰一些具有艺术水准和本土特色的教材,从本土音乐的概论、音乐史、演唱方式、发声特点以及音乐特点等对学生进行教授,让该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真正了解民族声乐的发展史,系统地学习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认识到民族声乐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扩展到相关学科和领域知识
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是各种知识综合性的梳理过程,声乐学习较抽象,学生的嗓音结构以及身体能调动使用的功能不同,最讲究因材施教,可是随着本科扩招的现象,师范类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无法像以往的精英教学模式那样进行一对一的形式,大都是以小组课进行上课,老师讲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唱的理论,往往也让本来就抽象的事情变得更加高深莫测。因此,提倡精准学习,不搞模糊教学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师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传承传统民族声乐的优秀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根基,每个民族的音乐作品、经典声乐唱段和歌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经典作品,包括学习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如能了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发音特色、民族语言特点以及创作来源,对传承与发展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
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单一(纯理论或纯技能)的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审美疲劳,學习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容易出现排斥或者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不好,出现教学效率低的情况。因此,动脑筋想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教师们可以增加小组讨论、观摩学习、实践学习等课堂教学环节,形成相互帮扶的互动,发挥师生的教学相长的原理,老师成为引路人,学生成为教学主题,这样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搭建,在良师益友的轻松的教学环节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作者简介:娜响,女,佤族,云南西盟人,副教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