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声势律动法
2018-05-14李心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音乐教学迎来了挑战和机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根据中学生实际需求及特征,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用身体行为动作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本文首先介绍了声势律动法的概念,其次分析了声势律动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声势律动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希望以此提高中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声势律动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一、声势律动法的概念
所谓声势律动法,笔者认为可以将其进行拆分分析。首先,声势,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做出一定的肢体行为动作,发出一定的声响,主要体现在拍手、跺脚、拍打身体等行为,直观且强烈地感受音乐的节奏,通过声势,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其次,律动,即在声势的基础上,让学生遵循音乐的规律和旋律线条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体现音乐的节奏感和音乐情感。
二、声势律动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我们都曾有过这种行为:当听到音乐之后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肢体动作,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无关舞蹈基础和理解能力。声势律动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用学生的身体作为基础乐器,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行为动作帮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可以非常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声势律动法就是通过鼓励学生自行创造出与音乐相符合的肢体动作,有目的地加强、放大肢体反应,最终达到学生完全理解并融入音乐。声势律动法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在学习音乐之后身体做出的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动作。
三、声势律动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的根本在于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其实,很多手机音乐类游戏,本质上都是考验玩家的節奏感,所以每每这些游戏都能让玩家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打节奏。那何尝不把节奏训练带入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七年级音乐下册(花城出版社)《岭南春早》为例,这是一首以潮州民间锣鼓音乐《画眉跳架》为灵感而作的歌曲,具有典型的潮汕锣鼓音乐特色。其教学目标是学生熟唱并能唱出歌中潮汕音乐韵味。我选择运用声势律动法教授这节课,在课件制作时把《岭南春早》的节奏全部用字母代替:d代表鼓(发“咚”声)、c代表大钹(发“昌”声)、b代表闷钹(发“钹”声)、t代表小锣(发“台”声)。课程开始前,先让学生跟着老师做节奏训练,老师打节奏他们再凭瞬时记忆跟着拍,节奏训练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接着让学生口念字母代表的发音同时将节奏打出来,在基本能把锣鼓经念下来时,接着加入声势动作:“双手拍双腿”代表鼓,“双手击掌”代表大钹,“双手空心击拍”代表闷钹,“右手拍左手心”代表小锣,学生不再用口跟着念,而是改用身体模拟乐器“发声”,面对突然加大的难度,学生的积极性愈发高涨。当学生非常熟悉歌曲节奏时,再教授歌曲旋律很快便能唱,而且能有韵味地演唱这首潮汕音乐。课堂完毕,不少学生反应,音乐课太好玩了,潮汕音乐也比想象中更有意思。在“音乐游戏”中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正是一个音乐老师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声势律动法的功能,运用身体的自然律动逐渐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将声势律动法贯穿于音乐教学中的听、唱、动等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拍手、跺脚、摇摆等行为动作提高学生对节奏感的领悟能力。
(二)在教学中加入声势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体验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基本学会唱歌曲时,在教学中加入声势体验,让学生拍打身体的不同部分模拟下雨的声音,找出最能模拟雨声的声势,并让学生用力度大小、速度快慢模拟出小雨、暴雨、雷雨、雨后的不同场景,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感受到广东雷雨天的“落雨大”意境,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在音乐课中融入舞蹈,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氛围
声势律动法的另一个具体表现为舞蹈的运用,舞蹈是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行为表达方式。音乐通过声音向人们传递情感,而舞蹈通过舞者的肢体行为动作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的同时,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在教授八年级上册《赶圩归来啊哩哩》时,让学生学唱的同时,教授一些彝族的舞蹈动作,以动带唱,体会赶圩时快乐的心情。音乐与舞蹈的有效结合,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的情感共鸣,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丁雪莲.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42-244.
作者简介:李心怡,女,汉,广东韶关人,清远市广铁一中(万科城)外国语学校,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