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2018-05-14孙苏彦
【摘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国家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对于艺术教学,国家有了更长远的目标。一位好的音乐老师,应该像一本好的“导游”手册和地图,应该积极而且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吸收音乐知识。本文列举了几种方式,探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高效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使更多的学生热爱音乐。
【关键词】导入;语言艺术;多元化;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课前导入的多元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精彩程度很大一部分决定着你的课是否能抓人眼球,引人入胜。导入的方式多样,有故事导入、图片导入、节奏导入等。例如,四年级歌唱课《水花花,泥巴巴》,我采用节奏导入,引人入胜。这首歌曲主要抓住“玩”的特征,因为踩雨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游戏。我先让孩子们模仿踩雨的声音“噼啪噼啪”,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说“老师将踩雨声加上了节奏,我们按节奏轻声念”。这样的导入方式新颖有趣,既让学生爱学,又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主要知识点,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课堂语言的艺术化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不可能听懂太过于高深难懂的知识点和语言,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偏向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小伞花》一课,我的最初设计是图片展示下雨天的场景,但没有新意,上完一个班后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已存在免疫力,毫无新鲜感。于是我利用语言进行情景预设:“天亮了,我轻轻地推开窗户,看到窗外小鸟在啾啾的歌唱”,“咦?窗外的景色好像发生了变化,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利用语言的引导,将孩子们带入我创设的雨境中,相比于普通的图片导入、语言上的引导对于创设合适的情境有更好的推动作用。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倡多元教学
(一)游戏和律动教学——感受音乐的途径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唱歌为主,辅以律动、表演、集体舞、音乐游戏。律动能够帮助学生协调身体机能,用多种感官和方式多方面地去感受音乐。《新课程音乐标准》课程理念中提到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我认为,在游戏律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创编各类节奏型、动作是表现这一课程理念的最佳途径。比如,我在教授《铃铛舞》这一课时,注重让学生感受四三拍的韵律。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怎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呢?我想到了用律动的方式。在强拍位置用拍手来表示,后两拍用拍肩来表示,这样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协调性,一举两得。
(二)打击乐教学——体验音乐的桥梁
器乐是表现音乐的主要方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打击乐器也逐渐进入音乐课堂。通过打击乐为歌曲进行伴奏,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同时,将音乐在实践当中表现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的美感,还能让学生建立对音乐的表现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演力以及创造力。
三、重视音乐审美,融合音乐实践
(一)培养音乐兴趣
1.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载体,是音乐课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音乐教材中的音乐种类涵盖面广,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就拿四年级上册来说,第一单元涉及中国不同地区的民歌,旨在感受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彩缤纷”;第二单元围绕“喜庆丰收”这一主题,接触劳动号子和四川民歌;第五单元则让学生初步接受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教师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推荐学生自主去查询音乐课本中感兴趣的音乐进行交流,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标准。2.“唱念做打”,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是感性艺术。学生往往会说:老师,这个曲子我听不懂。其实不是听不懂,而是没有明白乐曲表现的内容,利用“唱念做打”,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音乐中便显得含义。
(二)“抽象”轉变为“具体”——图形谱的有效运用
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必不可少。但很多作品的曲式结构较复杂,学生往往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每段的表现情境。图形谱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每一乐段,从而更好感受音乐内容。将狮王的吼叫和脚步声用图谱直观展现,音画结合。老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听到狮王的吼叫我们就画弧线,听到狮王的脚步声我们就走一走。”小朋友听着音乐立马就能够跟音乐律动,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
上好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背后必须要付出很多心血。上文几点若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灵活而恰当地运用,一定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它可以使音乐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作者简介:孙苏彦(1993—),女,汉族,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