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差异到发展,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8-05-14胡樱平

北方音乐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目标差异

胡樱平

【摘要】中日两国因所受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不同,影响着各自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和价值,继而在音乐教育目标及教学领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结合中日两国教育方面的一些差异性,从音乐学科教学的角度展开探索研究。

【关键词】教育目标;教学领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两国在教育目标上的差异

(一)均受到了国外音乐教育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近现代音乐教育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国外音乐教育的影响。所不同的是中国受到前苏联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体制的影响;而日本受到美国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体制的影响。

(二)目标在价值上都有转向

重社会价值转向重学生个性价值,是两国在目标上的一个共同点。不同的是在转变的时间上有先后。日本的转向是从1946年开始的,在1984年又提出四个教育理念,即“重视个性的原则”“终身教育体系的转移”“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及“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能够主体性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情感丰富的人”教育目标,基本完成了教育目标的转变过程。

中国学习美国新教育思想早于日本,但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一直不太不稳定。直至1992年才出现了转变的倾向,紧接着音乐教育目标开始向重视学生个性价值转变,特别2001年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2011年課程标准修订之后才真正得以完成。

二、两国在教学领域上的差异

(一)分类方式的差异

在我国颁布的六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音乐教学内容的分类是以学科基础知识为中心的。1992年5月,我国第一次将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的课程,并且规定音乐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低年级每周音乐课为3课时,并对“唱歌、器乐、欣赏、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比例进行了详细的分配,规定了五线谱和简谱的并用,全部采用首调唱名法,尤其对唱游和器乐教学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也规定了必唱歌曲和推荐曲目。直至发展到在2011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将音乐教学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二)内容范围的差异

1. 20世纪50年代

(1)中国。小学主要内容:唱歌及乐谱知识、乐器、欣赏;初中主要内容:唱歌、乐理、音乐知识及欣赏。(2)日本。小学主要内容:唱歌、器乐、鉴赏、创造性的表现、节奏反应;初中主要内容:表现(唱歌、乐器的演奏)、鉴赏、创作、理解。

2. 60年代

(1)中国。小学和初中都无明确教学内容。(2)日本。小学主要内容:鉴赏、歌唱、器乐、创作、基础;初中主要内容:鉴赏、歌唱、器乐、创作、基础。

3. 70年代

(1)中国。小学主要内容: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欣赏;初中主要内容: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2)日本。小学主要内容:表现(歌唱、器乐、创作)、鉴赏;初中主要内容:表现(歌唱、器乐、创作)、鉴赏。

4. 80年代

(1)中国。小学主要内容: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读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初中主要内容: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2)日本。小学主要内容:表现(歌唱、器乐、创作)、鉴赏;初中主要内容:表现(歌唱、器乐、创作)、鉴赏。

5. 90年代

(1)中国。小学主要内容: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读谱知识和视唱听音;初中主要内容:唱歌、器乐、欣赏、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2)日本。小学主要内容:表现(歌唱、器乐、创作)、鉴赏;初中主要内容:表现(歌唱、器乐、创作)鉴赏。

从中日两国音乐教育学习领域的发展可以看出,两国在发展的初期学习领域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了两国有着基本相同的指导思想。不同的是日本比中国的教学内容范围更宽泛,内容的难度更切合教学实际,联系更紧密,具有一定延续性。

2001年之后,中国相对也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小学、初中主要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到2011年修订后,主要内容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现行的中国的音乐课程内容体系已经越来越趋向科学和完善。这两年来,我国在教育理念上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结合这一目标,我国音乐教育又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教育目标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