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扎特歌剧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点
2018-05-14李熳露
李熳露
【摘要】莫扎特作为德国歌剧的奠基人,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也风靡全球。本文以莫扎特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以配角伯爵夫人为切入点,分析其音乐形象及其两首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何处寻觅美好时光》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从中看出莫扎特歌剧的整体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伯爵夫人扮演的正歌剧形象与整部歌剧的音乐形象大相径庭,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角色,才使整部歌剧更具戏剧性和冲突性,也丰富了整部歌剧的音乐形象。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音乐风格;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咏叹调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莫扎特生平简介及其歌剧创作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年)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是维亚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音乐史上的一位奇才,而且是整个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尽管莫扎特英年早逝,但他的才华之光足以照耀世界每个角落。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百多部各种形式和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二十二部歌剧,四十二部协奏曲,四十九部交响乐,一部安魂曲,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以及声乐作品,为后人留下来丰富的音乐宝库,对欧洲乃至世界的音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音乐风格及其演唱特点
(一)《费加罗的婚礼》剧情介绍以及伯爵夫人的音乐形象
《费加罗的婚礼》(又名《狂欢的一天》)是宫廷诗人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喜剧作家皮埃尔·奥古斯丁·卡龙·博马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于1778年首演。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综观全剧,伯爵夫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方面,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她心地善良,帮助女仆苏珊娜,并最终为费加罗和苏珊娜争取到了幸福;另一方面,她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贵族阶层女性在奢华无比的生活、华丽表面的形象背后可悲的现实生活的真相,折射出了上层阶级女性的苦衷与无奈,体现了在现实的悲剧下,智慧是一定能战胜黑暗的,通过斗争和努力,最后一定会获得幸福的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的讽刺意味和阶级形象,使得伯爵夫人这个人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伯爵夫人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要求
1.《求爱神给我安慰》(Amor qualche ristoro )
整首曲子用降E大调来渲染,那种安静和忧郁的情调用小广板(Larghetto)铺垫,伯爵夫人独自在华丽的卧室中诉说丈夫对她的冷淡,还渴望着美好的爱情。在这首曲子当中,音乐有多次的起伏,这说明伯了爵夫人内心的挣扎,也因此使全曲达到了高潮。现实的残忍和内心对美好爱情的一丝期望,使这首曲子的结尾音的延长带有更多的悲伤和凄凉。
2.《何处寻觅美好时光》(Dove sono I bei moment)
《何处寻觅美妙时光》这首咏叹调属于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稍慢的行板,第二部分是快板。第一部分在曲式结构上属于有再现的单三部结构,乐曲第一句的旋律“那温情和欢乐的美妙时刻在哪里”是从音阶、和弦中派生出来的,主属和弦的进行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突出了和声的功能性,使得旋律进行更加平稳、更符合伯爵夫人华美高雅的宫廷贵族身份。当伯爵夫人回到现实中来,一切美好的爱情都变成眼泪,而自己却难以忘怀时,不安的情绪逼着她不得不做出无奈的决定,假扮苏珊娜和丈夫约会。这个乐句采用离调及转调的手法,透露出大调、小调同主音调式交替的痕迹,以此来烘托伯爵夫人黯淡、忧伤的情绪变化,后面部分是前面部分的完全再现。
莫扎特歌剧音乐的旋律既自然又精巧,音色圆润,节奏生动活泼,同时以轻松欢快的速度来表达与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与情绪。在剧情的发展中,每个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与发展中情感都有不同的变化。莫扎特用美妙精巧的音乐赋予人物细腻丰富的情感,使歌剧中人物的形象饱满鲜活,各具特色。
三、结语
在莫扎特的这部作品中,有着众多的女性角色,然而,伯爵夫人的旋律连贯而优美,柔和而虔诚,需要每一个演唱此唱段的歌唱者具有完善的声音技巧外,更要十分准确地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作品风格,才能进一步再现作品的主旨,充分展现出该角色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