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唐婷
唐婷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欣赏课是让大多音乐教师感觉到困难的课型,常常呈现出老师想传递给学生很多的音乐知识,而学生没有兴趣听的状态。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一致。在欣赏课中引入奥尔夫教学法—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旋律图形谱的运用和即兴创作等主要手段,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直观地感受音乐,通过全身心的参与在探索中欣赏,放手让学生在欣赏中带着自己的发现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乐感去尝试表达,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开发他们潜在的音乐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奥尔夫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在对目前的欣赏课教学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老师们认为“欣赏课”就是要老师带领学生赏析,明白乐曲的内涵和特点,主要是“听”和“讲”。课堂中老师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和曲式及音乐知识的学习,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名字,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没有感觉,反而一无所知。二是老师采取的教学手段缺乏趣味,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缺乏参与,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三是欣赏展开想象中,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这样的音乐欣赏课没有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变成了老师头痛,学生觉得无趣的课堂。
奥尔夫教学法来自于德国音乐家奥尔夫的理论研究成果。他通过实践发现音乐教育应该“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应该更大程度上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其具有两个特点,即综合性和创造性。“让孩子去做”是音乐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则,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动作、语言、表演、舞蹈、奏乐、创造音乐等大量活动中直接感受音乐,充分挖掘孩子的艺术潜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去进行音乐探索和体验。
一、通过“体态律动、舞蹈和声势活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特别提倡通过体态律动、舞蹈和声势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其中“声势活动”是奥尔夫的独创,它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节奏组合活动,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它们的音色可以分别代表四个声部,被称为“身体乐器”。我们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用此教学手段,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参与动作节奏表达,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比如《火车波尔卡》一课中,老师巧妙地将教室座位取消,让孩子围成大圆圈,模拟开火车情景。随着音乐响起,这辆“火车”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起来。“火车”在路途中,“手指小人”欢快地跳起了波尔卡舞蹈。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用律动参与与身势活动多次熟悉作品主题,感受其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
二、通过“即兴创作的训练”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会有许多奇思妙想。奥尔夫教学法提倡通过即兴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营造多种情境,让学生即兴创作,发挥他们的音乐想象力,最终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例如《魔法师的弟子》一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情节和多媒体呈现“魔法师”形象,采用听觉与视觉结合,音乐想象与即兴创作结合。通过情境的创设,深入学习后小组创编舞台剧。随着音乐,童话故事就真实发生在快乐的音乐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通過“旋律图形谱运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图形谱,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根据需要使用旋律图形谱,通过画各种图形、长短线条、旋律线等让学生感知音乐要素。图形符号作为一种记录音乐的方式,它将各种声音要素用视觉符号记录下来,比如,声音的高低走向、强弱、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特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及音乐结构。比如《狮王进行曲》一课中,通过对图形谱运用,把狮王吼叫声音通过图形谱表现出来,让学生在直观看的过程中体会到声音的强弱变化。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音乐力度、音色的变化为图形谱涂上不同粗细的线条和颜色等。图形谱的运用不仅将复杂的器乐曲简单化,还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音乐家,但每个人都能成为音乐欣赏家。让我们遵循“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潜心研究,通过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让音乐欣赏课发挥它真正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伍娜.与你同“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设计[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