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历史周期率
2018-05-14杨建国王丽娜
杨建国 王丽娜
[摘要]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从毛泽东革命时期的“民主新路”到习近平新时代的崭新探索,中国共产党已在认识和实践上打通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通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周期率的产生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发展变化有特定的成因和条件。以历史为镜,尤其是以苏联社会主义败亡的教训为镜,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在于党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历史周期率;共产党;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2-0016-04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曾规律性地发生过王朝的兴衰更迭,政权的存亡绝续,并呈现出往复循环的周期性现象。正如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1945年7月与毛泽东的对话中谈到的那样,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为什么历代王朝都跳不出这条规律?怎样看待历史周期率?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而进入新的社会形态,历史周期率并没有消失,仍然发生作用。但历史周期率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衍生品,它改变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一、历史周期率主要成因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历史的、社会的、具体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85历史周期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其发生是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的。
(一)历史周期率根源于社会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外化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特别是在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的对抗外化为阶级对抗的社会主要矛盾。正如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按照我們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115
纵观中国的封建历史,无非是政权更迭、江山易手、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推动这一兴亡得失历史变迁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对抗的社会矛盾。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开始,到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王朝的建立,再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政府被推翻,60多个朝代兴盛与衰亡的变迁,无不是社会矛盾积累到无法解决的地步,以至于上层统治者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下层劳动者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最终导致只有改朝换代才能疏解矛盾。
(二)历史周期率取决于执政者自身
在传统阶级社会条件下,一个王朝或政权的盛衰兴亡,首要责任在于执政者自身。历代王朝之所以无法摆脱历史周期率的支配,从执政者自身来说,是因为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汲取了前朝败亡的教训,为巩固统治、维护其集团根本利益。同时,为了达到新的相对公平,以换取民心,统治者会以不同的统治方式和手段,采取一些必要的“仁政”政策,向人民作一些必须的、暂时的让步或妥协。但剥削阶级不会也不可能代表人民的意愿,不可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走向灭亡是其必然的结局。所以,阶级社会的政权都会或迟或早地陷入历史兴亡的周期率。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都直接体现在帝王将相的自身作为上,实质是人心向背的问题。从历史上来看,开国皇帝、创业者都是在历史舞台上有所作为的人物,他们鉴于前朝败亡的教训,实行比较宽松的轻徭薄赋的政策,严惩贪污,管束官吏,而且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博得民心。但经过或长或短时间的发展,执政集团开始政治腐败,生活腐化,导致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以至于水旱虫患,都能引起动乱,纵使是末代皇帝雄才伟略,勉勤理政,也是无力回天,只能以政权易手了结。
(三)历史周期率依附于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运行体制机制及制度保障,其对于一个王朝或政权的生死存亡具有重要意义。历代王朝的周期更迭与动荡,无不带有君主专制、重农抑商、禁锢思想及缺失救济的烙印。正是这种政治上没有权力制约、经济上没有运行活力、文化上没有思想自由、民生上没有保障的传统社会体制,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政权动荡更迭,周而复始。像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天下的传统下、民权缺位,君主权力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导致权力严重滥用及官员大面积腐败。在这种独裁专制的体制下,官逼民反成为王朝更替的常规模式。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及其冲突,“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1]583,这也表明历史周期率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体制而发生作用。反观历经近四百年发展、垂而不死的资本主义,之所以迟迟没有周期性的演进,原因不仅根本在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1]33,还在于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体制。特别是民主法治、救济保障体系等社会体制,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的对抗与激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历史周期率的发生。但作为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摆脱周期率的根源,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的本质没有改变,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当然,导致人类社会周期性动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主要成因外,自然环境的状况、文化宗教的传承及外来势力的冲击等都会发挥出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社会主义国家与历史周期率
随着社会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周期率的形式及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对抗消失,社会主要矛盾内容改变,周期率的历史意义转向反面。因此,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周期率意义重大。
(一)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基础
与以往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2]214。这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性质上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213-21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亦具有非对抗性,这为社会主义国家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社会主义国家并没完全跳出历史周期率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优越性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了基础,但并不能因此断定社会主义社会已摆脱历史周期率的制约。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红旗落地的残酷现实告诫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没有跳出历史周期率。
(三)社会主义中国处在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期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时期。历史经验也表明,越是接近目标的时候,越容易思想懈怠、骄傲自满,导致功亏一篑、全盘皆输,这更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以史为鉴,提升警惕。
综上所述,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历史周期率并非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三、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在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关键在党,同样,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也在党。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初心,也正是基于这个初心,开启了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3]。1944年,毛泽东从郭沫若為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中看到忧患,告诫全党务必汲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刚刚建立就因骄傲、腐败而败亡的教训,提出“绝不能做李自成”,其核心就是取得胜利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提出了通过“民主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的“民主新路”无疑是正确的,但失于简单化,以至于实践中走了一些弯路,这也成为我们党继续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基础及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毛泽东开辟的民主新路上,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求解跳出历史周期率。
进入新时代,中国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是绿色发展、和平崛起,还是陷入大国兴衰的覆辙,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2012年12月,刚刚就任总书记的习近平,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座谈时,重提毛泽东和黄炎培“窑洞对”,展现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破解这一难题的雄心和决心。
从延安时期,毛泽东找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再到新时代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崭新探索,我们党在历史周期率的认识上,经历一个长时期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后,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新状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旧矛盾交错,危机隐患加大,敌对势力更加无孔不入,“棒杀”论、“捧杀”论及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干扰声音不绝于耳。可见,跳出历史周期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4],其关键在党,其根本是党自身的建设。
(一)从周期率的主要成因看,党自身的建设是主导因素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非对抗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矛盾相适应的基本方面不断强化,社会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演进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了社会结构层面的稳固性。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推进,确保公平的社会体制运转日臻协调,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基础更加牢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主导性因素。
(二)从苏联经验教训看,党自身的建设攸关生死存亡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弊端和民主法制问题等国内因素,也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和军事遏制的外部因素,但归根结底,真正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自身的腐败溃烂,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
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说,若苏联共产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切切实实改革国内体制弊端,就不会出现思想混乱,组织涣散,民怨沸腾,也不会出现西方自由主义的改革新思潮,更不会出现国家的解体。所以说,苏联解体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苏联共产党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路线,选择了改旗易帜,并自行宣布解散,才导致苏联走向自我毁灭。正如习近平指出:“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5]
(三)从实际党情看,党自身的建设亟待创新加强
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并强化自身建设。但党的自身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时代要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加强和创新党的建设。正如习近平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6]
当前,我们党自身在思想信仰、组织、作风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其关系到民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可以说,反腐防腐是党自身建設面临的头等大事。“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肃清腐败,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4]。
如前所述,政权兴衰的首要责任是当政者自身。要防止历史周期率在中国的重演,中国共产党的状况是决定性的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党的自身建设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相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完成毛泽东与黄炎培“窑洞对”的历史性问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它社会会主义国家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DB/OL].[2014-10-14].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4/c64
094-25827156.html.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3.
[6]陈先达.全面从严治党防止“历史周期律”重演[N].吉林日报,2017-09-26(01).
责任编辑:孙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