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读《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有感

2018-05-14张翰文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糟粕易经西方人

张翰文

坦言之,在还不曾拜读罗亮生老师所著《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之前,数学于我而言,不过还停留在只是一门学科课程的基础认知之上。在很多年前高考需要考数学这一门时,学习数学不过是为应对考试,考完也就丢到九霄之外去了,畢竟出门买一件东西,怎样也用不到诸如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几元几次方程等等之类的数学知识。到了后来,学着艺术,也无缘接触大学里理工科同仁必修的高数之类科目,数学也就只能像其他门类一样成为个“冷门”知识储备在脑海深处,以备哪天哪时之需了。至于说,如罗老师书中所讲,学习到数学中的“思维”,并将其能够独辟蹊径的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来解决中国传统式思维不好解决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确实在国人中鲜有这样想过。毕竟经过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温养和培育,国人大对数已经习惯了用一种直觉思维看待问题,“中庸”中的就是能进能退的模棱两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用数学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的人怕是少数。起码,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还不曾对数学思维遐想过。

《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共分为六章,看过各个章节之后,经过小结和思考,我对该书有了粗浅的认知。

在书中的第一章,罗老师通过简单的几个例子介绍了逻辑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的三个要素“概念,判断,推理。”书中第二章提及《易经》。世人皆言《易经》难懂,其实周文王,周公时期的《易经》内容并不多,也不神秘,不过就是些卦画、卦辞和爻辞。真正复杂是五六百年后,孔子等人给《易经》作的“注”,这种“注”往往是后人给前人作的解释,自然包含后人的诸多理解和看法,看法一多,《易经》自然繁杂起来,后人的看法又不见得都对,对错掺杂,《易经》自然难懂起来。

书中的第三章介绍了阴阳五行学说,指出了古人的阴阳五行概念很受时代的局限。第四章说的是儒学,在儒学的传承过程中,其他的思想流派,包括数学、科技、逻辑等等皆是末学,要么罢黜,要么剔除,这种思维方式实在是糟粕。第五章说到老子,老子用比喻作为论证一个问题的手段显然不太对,毕竟比喻只是修辞手法而不是论证方法。第六章介绍了佛教,作者认为佛教是宗教,那么对于宗教无论信奉与否都应该持尊重态度。

以上六章内容便是我在读过该书之后的一点小结和想法。生活中常有人说:西方人善于逻辑思维,这也是逻辑学能够产生于古希腊并能够在欧洲传承和发展的原因,正因为西方人善逻辑,因此他们专于数学和科学。而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因此国人较为感性,长于文学和艺术,两个文明不能比较,只能说各有千秋。但是事实是,作为逻辑思维好的西方人并不是不擅长于文学和艺术,并不是缺乏形象思维,古希腊的英雄史诗,雕塑以及之后欧洲各个流派的绘画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中国确实形象思维比较好,传统中国画享誉海内外,诗词歌赋流传至今确实说明这一点,只是中国人的逻辑思维体现在哪呢?数学?科学?数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就不曾实实在在的出现过,科学也是近现代刚刚起步的。中国古代就鲜有学术层次的发明创造,反而多的是在儒学正统地位碾压下不敢见光的“奇技淫巧”。就是我们现在还经常会提及的“四大发明”在当时也仅仅技术和器物的层面,而没有达到深层此的研究层面,即“学”的层面。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也不是没有逻辑思维的萌芽,像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和名家,具体到人像提出“白马非马”的公孙龙,虽然我们的文化中缺少逻辑思维,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早期的逻辑思维出现。只是由于秦汉以及后来的封建王朝只把如何维护统治,如何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当成学问,没有把如何正确思维当作学问,因此自秦汉以后,关于逻辑思维的萌芽就逐渐烟消云散了。这个政治目的的典型代表莫过于董仲舒了,其为了迎合汉武帝极权统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科学研究被作践到了“奇技淫巧”的地步,继而发展到《礼记·王制》中骇人听闻的“四杀”,其中两杀明确说明“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有大智慧的人,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鼓励“翻过来说有理,覆过去说也有理”的“学问”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抑制了令人清醒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其后果除了造成国人的“是非不分”“含糊其词”“避重就轻”等个性缺点,还抑制了离不开逻辑思维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罗亮生老师著《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在我看来,意味深远。这并不是一本旨在褒扬数学思维,贬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书,也不是一本仅仅为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的书,书中没有宣扬个论,更不存在丝毫的“崇洋媚外”。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已经经过西方人多年验证是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而同时又是我们缺少的,那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阻碍文明发展的绊脚石,我们更应该“去其糟粕”,这才是读此书应该开得“知”,明得“理”!

猜你喜欢

糟粕易经西方人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我所认识的《易经》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