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深度融合
2018-05-14蒋雪青
蒋雪青
摘 要:自从信息技术新教材改编后,高中阶段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立足信息意识的强化、计算思维的启迪、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及信息社会责任的赋与,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承载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辅以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适合自主学习的数字化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益。而初中作为高中的预备级,应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以后能较快地、很好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体需求、实现自我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核心素养;教学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各个领域都开始实行“无纸化”办公,数字化交流,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需要要掌握更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才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是慢工细活。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和常用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和常用电脑基础操作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我对信息技术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结构,李艺等提出了一个三层架构。第一层是“双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第二层是“问题解决”,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第三层是“学科思维”,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明晰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核心内容。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指“個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抓住其具体表现,强化信息意识、启迪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赋予社会责任。
三、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当下是信息爆炸的年代,社会日新月异,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让学生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甚至将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包括关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的意识和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学生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手段,有效落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从而能够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三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四、信息技术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加强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视度。在中考考试压力下,很多学校和老师不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更不看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认为学生只要考试得高分就是好学生,甚至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豆芽学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让学生做学校交办的安全教育平台任务、问卷调查、点赞献花等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不高。如果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只有信息技术老师自身改变这种教学理念,自己重视自己的课堂,认真备课、用心教学、做好课堂评价,只有这样才会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态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从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其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2.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信息技术的学习,应当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需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形成这样的整合需要我们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认真思考和深入的探究。而PBL学习模式榆次正相吻合。PBL是指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具体来说,项目教学法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制定计划、分工合作来开展学习活动,并通过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估来评价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3.指导数字化学习,加强对学生“三创”的培养。“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来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我们还应当加入创客教育元素。譬如我校目前已将scratch创意编程课程和arduino智能制造分别整合到信息技术常态课中和社团课中,通过创客课程中各种各样的创客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创造过程的体验的“三创”能力的培养,这也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项目式学习法相吻合,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
4.加强教师团队的专业培训。在如今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信息更新日新月异。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在工作之余更是要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性极强,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学科教材的学习,这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只有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及时了解和学习学科前沿知识和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才不会远远落后他人,才会保持信息技术课堂的新鲜感,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学、有所学、学不厌、乐于学,真正做到“玩中学”。
总之言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如今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不断革新自身专业知识,应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廖琦.初论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J].读与写(中旬),2016,13,(10),337.
[2]蒋大庆.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