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2018-05-14刘景良
刘景良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保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生力量,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保证。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一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他又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和信仰。站在中国和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起点上,我们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意有三:一是文化自信是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在道路、理论还是制度上,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强调要有“中国特色”,这个“中国特色”的本质内涵就是指价值观特色。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按照西方价值观来办中国的事情。而要理解价值观层面的问题,没有对文化的深刻认同是不行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更基础。二是文化自信的本质在于确立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需要确立一种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这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党和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应然之举,亦充分体现出了文化自信的“更广泛”特质。三是文化自信不仅来源于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而且来源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多来源于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近40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相比较而言,文化自信显得更深厚。
二、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是否重视文化的发展壮大,是否具有足够坚定的文化自信,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选择。
(一)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意识多样化和人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相互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复杂,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力量、汇聚共识,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理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生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当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意义凸显。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需要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可以说,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生力量。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要确保道路的正确性,就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自觉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三)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撑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思想理念是中国精神的价值源泉。在中国历史中我们所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着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此外,中华文化还包含着许多崇高的价值追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理念等,这些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人文理念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演化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凝注力和感召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思想引领和舆论推动作用,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国精神,不但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文化自信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有益启示。比如,“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仁者爱人”、“德主刑辅”的和合思想等。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时代价值,才能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准确认识我们存在的问题,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和指导思想,以正确的理论和思路推进文化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实处。
(五)文化自信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保证
中国梦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其中,人民幸福是最为根本的价值目标。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落脚点在人民。人民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社会生活层面,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极大充裕上,还应当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富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构建人民自信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与中国梦的价值目标相契合的,是实现人民幸福梦的思想保证。文化自信不仅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生活能力。从个人层面来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旨在通过优秀的文化提升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当下的中国处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成员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选择、思想行为和精神诉求,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心态,展示出社会的精神文化面貌。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要通过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教化熏陶,需要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之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种人文精神和素养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表现为独立的人格、理性的精神和自觉性的道德意识。这种精神的培育使人在精神文化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以平和理性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身的文化诉求并做出相应的文化选择,从而增强不同阶层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