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专业实习课程教学过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8-05-14张志雁
张志雁
【摘要】隴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域文化成为山水画专业实习的基地和重要素材之一,对山水画艺术创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陇南山水写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亲近并融入大自然的很好的“师造化”的过程。
【关键词】师造化;教学改革;民族村寨;寄情寓意;陇南写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画山水课程教学体系中,按照“三位一体”的教学规律,课堂与野外山水写生(速写、慢些、忆写)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进一步提高和加深学生对自然景观及事物的现象再重新审视、审美的过程。在课堂所学到的传统的笔墨技法与现实生活中所呈现的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古代的山水画家及理论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了“师造化”这一理论命题,高度概括了山水画写生的重要性,为山水画的教学、学习、创新方面提出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价值。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都是以“师造化”这一理论观点为出发点。如北宋时期的山水大家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就是他常居山林,终日面对山川,环顾四周,进行写生创作,以求真趣,将关陕雄浑的景象描绘在绢素之上,画面气势宏伟、生意盎然,用笔苍老沉着,采用的是短线条和雨点加豆瓣,有的近似钉头,来描绘崇山峻岭的真实感。他主张“与其师人,不如师诸造化”。
郭熙的《早春图》和所著的《林泉高致集》高度地概括了如何面对自然山川进行观察、进行艺术加工,对四季不同的季节变化将如何表现等,科学地提出了“三远法”,对以后的山水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再如,南宋的李唐《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哥图》、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卷》以及元四家、明四家等等……,这些古代的山水画家和现当代的山水画家李可染、何海霞、张仃、傅抱石、关山月、钱松嵒、陆俨少、白雪石、黄润华、张步、张凭、张仁芝、李宝林、李行简、王文芳、贾又福、李小可、龙瑞等山水画大师的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无不从“师造化”为出发点,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举世瞩目的旷世杰作。因此,在具体的山水写生中我们可以把课堂所学到的好的笔墨技法与现代山水画的审美表现形式相结合,哪些可以与现实生活中景物相联系,哪些可以对照真景实物加以深化、加以变通,举一反三。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山水画的“十六种皴法”与人物画中所学到的“十八描”的描法,在写生中经过老师的示范、讲解、引导,合理地、有规律地将山石结构的皴法、房屋、树木、云水的画法与线描中的笔法在写生中得以很好的运用,以达到写生过程中真情感、真趣味,是提高学生自身艺术修养和检验绘画性内在潜质很好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结合山水画写生实践教学,发现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改革以往的保守、教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生带给他们极大的乐趣和启示。从新认识山水写生中在课堂所学的各种笔墨表现技法将如何很好地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之中,找出问题和自身存在的缺陷。经过这种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刻苦训练和钻研,客观地将山水写生实践过程中把研究自然现象、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培养人文情怀、树立良好的品格应用到山水写生这一实践当中。
在中国画教学方面,由于受课程内容多、专业课时少的实际情况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合理安排好授课内容,突出重点,针对性强,不能按以往的授课模式教授,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山水写生的概括能力。山水写生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要改革山水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山水写生课开始之前的相关基础课程中增加山水写生内容,学生在进入大学本科一年级的时候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造型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都是在相对简单、固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无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无法直接过渡到山水写生的实践环节,这就需要增加基础课中的风景速写课和以线描为主的线描课,在传授笔墨技法、构图的同时,必须引入自然风景写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掌握自然景物写生时的基本技法要领,如果一味地在室内训练,学生会感到单一、乏味,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久而久之,将养成不良习惯。在野外山水写生过程中,先从简单的构图和线描慢写开始,选择难易适中的景观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写生时的极大兴趣,增强自信心,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极好的训练方法。在山水写生实践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要有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和特点,教师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写生中更重要的一点是除了讲授技法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生方法后,还要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村寨的民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做进一步的了解讲述,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意识,增进各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要以饱满、热情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次山水画专业实习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山水艺术精神和达到写生的真正目的。
例如,每年秋季带领学生到陇南实地写生过程中,就要在写生之前对陇南及白马藏族村寨的地质地貌特征和风土人情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所学到的技法到实地写生当中如何运用,激发起学生对这一地区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向往。甘肃陇南属于长江水系,在秦岭山脉的最南端,与四川接壤。这里山川浑厚,草木华滋,雄奇与秀丽兼而有之,是一个多民族聚集之地,有着独特地域和地方特色。陇南因气候原因形成不一样的自然景观,这里雨水充沛、植被茂盛,自古以来被称为“陇上江南”。所管辖区有武都区、宕昌、成县、文县、西和、徽县6个县。带学生写生的地方首选宕昌的官鹅沟和成县的西峡,这两地相同之处都属喀斯特地貌,高山耸立,山石结构显著,瀑布、溪流随处可见。雨后的官鹅沟烟雨迷蒙,宛如人间仙境,苍古的云杉在群山中傲立,使人产生心旷神怡之感。面对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色,学生比较容易入手,无论在构图、笔墨、设色、线条的运用上都能找到合适自己所表现的内容。如画这一景区的山石结构、树木时,就须要把课堂所学技法运用到真山实景中。面对繁复的山石结构,将采用什么样的皴法来体现山石质感,对学生开始写生时所遇到的问题老师须耐心引导、示范,学生方可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官鹅写生,学生也渐渐明白了写生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只有写生才能使课堂所学的传统与现代的技法和理论知识得以深化,才能理解“师造化”的重要性。初秋的官鹅沟风景宜人,学生面对自然景观,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寻找自己最重要的素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会观察、感悟、实践、分析,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在作品之中,使写生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以上的这些自然景观体现在作品中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自然景观,学生容易掌握,便于理解,容易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创作灵感、提高绘画兴趣。
绘画艺术中的民族地域性特征来自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家长期的写生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学生山水写生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前面所实践的内容再运用到表现民族地域性及民族村寨特征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如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村寨极具民族特色,是山水画中常表现的内容,难度较大。白马藏族区域是高寒山区与中原内地交往的重要走廊,长期以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白马人既有本民族的共性,又有民族走廊地带的多元化属性。甘肃文县铁楼乡拥有着独特的民俗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艺术文化、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白马文化,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史以来,白马人一直以宗族的单位居住在一起,形成连片的村寨,有的建于河谷,有的坐落半山腰,有的居于高山之巅。当你走进白马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榻板房”。白马人的房屋均为一楼一底的土墙板房,房顶无瓦,盖以“榻板”,故称“榻板房”。一座又一座的榻板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组成了一个原始古朴的白马村寨,绘成了一幅浓郁的民俗风情画。白马藏族在宗教信仰上主要以自然山川为崇拜对象,不信仰藏传佛教。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白马人将房屋修成了彩绘的转角木楼,很是气派美观,代表了白马人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审美情调的提高,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也成为白马风情旅游的一大亮点。由于受自然环境、生态的影响,白马藏族妇女非常喜欢打扮,无论从服饰、头饰和一些装饰性上看,都给人一种奇特亮丽的形式美感。
山水写生实践是为了“寄情寓意”“缘物寄情”,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是让学生切身体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增强民族意识,掌握山水写生的艺术规律、洞察时代发展的艺术实践中心课程。因此,山水画专业实习课程教学过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把握山水写生表现规律、指导自己艺术创作重要的教学环节,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潘运告.中国古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3]刘启舒.文县白马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