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胡演奏中情感与技术的统一
2018-05-14王钰玉
摘 要:二胡音乐作品具有很丰富的情感内涵,它给二胡演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表达空间。二胡演奏要以琴传情,用合理的、合情的演奏表现手法准确演绎乐曲的情感内涵;要把音乐表现的情感与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使音乐具有无限的美感和充满活力的情感内容,把对人性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对美好的追求唤起人们情绪与之相呼应,达到音乐的情感审美。让人感动的二胡音乐演奏一定蕴涵着演奏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快乐或悲伤那充满个性和活力的音乐情感表达传递出演奏者自我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展现了演奏者独具个性的情感魅力,与听者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并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二胡;情感;技术;演奏
1.二胡音乐之情感丰富性
二胡被认为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乐器,也被公认为最难掌握的乐器之一。二胡的结构比较简单,一个筒、一根杆、一枝弓、二根弦,它没有指板的衬托,其音域也比较窄,所能发挥的技巧也有限。但是它对演奏者的要求特别高,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还需要敏锐的听辨能力以及对音乐表现的驾驭能力。二胡由于特殊的构造和音色擅长于表现抒情性和歌唱性的音乐,但它又不仅如此,它的音乐表现内容与情感表达丰富多彩,表现内容上有写景的、抒情的和叙事的;在情感表达上又有愤怒的、忧愁的、快乐的等,包括了所有的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达到了无所不包的境地。
综观二胡的音乐作品,没有一种题材与情感不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与演绎;这些音乐作品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通过音高、节奏、节拍、音色、旋律、曲式等音乐表现手法在音乐情感上的表达,作品中蕴含着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内容。一件这么简陋的乐器,要表现这样广博的世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心灵的力量。演奏者与其说是用二胡在演奏,倒不如说是用情感在歌唱、用心灵在倾诉。如有讴歌革命理想、情操和大义凛然英雄气节的《红梅随想曲》;有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深眷戀之情,充满强烈而深厚的民族情感的《长城随想曲》;有从古诗中吸取意象,表现“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思念之情的《新婚别》等等的乐曲,不胜枚举。由于二胡音乐作品的丰富性,也体现在了二胡演奏者对情感表达的丰富性,而演奏者对于作品情感表达的多样性要善于驾驭、善于表达。
2、二胡演奏之情感表达多样性
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情感内涵就会有不同的演奏方式,情感既是人行为的动力,又是行为的感受。二胡音乐的丰富性给二胡演奏提供了表达的多样性。有技无道是匠人,作为演奏者要在机械的行为动作中注入情感。虽然在二胡演奏中不能确定无疑地唤起明确的与观念有联系的情感,但好的演奏在听众心上总是能引起心情波动,甚至引起非常丰富、强烈而又有细致区别的情感和情调。艺术表达讲究的是领悟力,要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的根脉与气质,要把力度、速度、技法等这些数据上升为音乐表达的“语汇”,将乐曲的意蕴品格、内涵韵味深刻理解,并将作品中的这些情感变化、精神追求和自己的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循着音乐的发展将内涵充分挖掘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二胡演奏要“以琴传情”,要善于运用不同的独特的演奏手法去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以情感表达魅力唤起人们情绪与之相呼应,达到音乐的情感审美。
3、理解作品对二胡演奏情感表达的意义
情感表达是音乐的本质功能,虽然,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是不同的,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时间所表达的情感也会产生不同感觉,而这也恰恰是二胡演奏中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部分。为了比较准确把握音乐情感内涵,让情感表达成为二胡演奏的一种精神创造,成为一种心灵感受与体验的表现,因此,要学会处理乐曲,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作用了。
作品背景分析。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什么时代产生什么作品。因此,每一个作品中都包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二胡这件民族乐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与各地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许多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从大的地域来划分可以分为南方与北方,南方的音乐相对比较甜美、柔和;而北方的音乐则相对比较粗犷、豪爽。在演奏中要注意区分把握,如《姑苏春晓》、《江南春色》是南方的曲目,那么在演奏时要尽可能用细腻、柔美的表达方式去演奏;而在演奏北方的曲目时,如《一枝花》、《秦腔主题随想曲》就要演奏得相对刚劲、厚重一些。我们分析作品和了解曲目的时代与地域特点,对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情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曲式结构分析。就如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结构布局一样,一首好的二胡音乐作品一定有其内在合理的结构布局,曲式结构它是音乐发展的内在动力,具有环环相扣的紧密的逻辑关系。对音乐作品的曲式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音乐的发展轨迹,从中可以让我们理解它感悟它,什么地方是情感高潮,什么地方情感又是低落的,帮助我们在演奏上把握情感分寸和表达。
参考文献
[1]高澄明.乐感、手感、气感——二胡表演艺术中的必修课[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4.10
[2]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9
[3]吴玉霞.“快”和“响”并非演奏的最高境界[N].中国民乐2012.2.24
[4]杜晓峰.论二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培养[J].科技信息,2010(35).
作者简介:
王钰玉,女,汉族,1992——,籍贯山东,聊城大学在读,2016级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