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与翻译技巧
2018-05-14宋明遥华瑞琪
宋明遥 华瑞琪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发展离不开英语这门语言,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语言翻译方式不同。它是保证国家间相互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这就使得人们对英语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们都知道英语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条件下进行语言语义的转换。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思维习惯等,综合考虑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只有对两国文化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使翻译更准确,更快速,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基于此,在本文中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其具体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英语翻译;文化;视角转换;翻译技巧
1 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理论依据
1.1地域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
语言文字的产生从广义角度上分析是来自于地域文化积淀以及自然环境熏陶,因此地域的差异性直接的影响到了语言的差异性。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点的的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并且传承至今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在一一定的范围内能够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在语言文字本身留下来了地域特色的烙印。对于英语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语言的地域差异性。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其词汇的应用有所差别,英汉两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整治环境不同,正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使得语言有著浓厚的民族色彩"。
1.2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是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直接驱动力,翻译学家奈达曾说,翻译并非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转换,真正的翻译能够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加的关键。词汇只有在文化的影响下才有意义,英语翻译中,实现跨文化视角转换,需要在文化背景差异对比下,运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中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完整的表现出来。语言翻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同时也受到文化现象的影响。
1.3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人们在进行语言文字理解中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一一定的差异性。在进行英语翻译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英汉语言的思维差异性。西方民族在语言中常用抽象性、由单一到复杂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中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而汉语中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完整性、强调由多到——的思维方式,句子中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中英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将会对英语跨文化视角转换带来较多的启发”。
2 跨文化视角转换的根源
2.1文化背景差异
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这样阐述翻译理论一翻译,简单来说,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要做到翻译成功,熟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甚至比掌握这两种语言本身更加重要。翻译归根到底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所以熟悉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成了成功完成翻译工作的前提。然而,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必然多种多样。文化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差异,这是文化差异的渊源所在。正是这多样的差异,使得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处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汉语和英语是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就形式而言,汉语以方块为特征,重在表意,极具形象性;而英语以字母为特征,重在表音,极具抽象性。如中国的成语“南辕北辙”,在英语中就没有此类说法,同时,英语中很多说法中国也没有,比如“A big fish”(大人物)。又如在中国,“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如“老司机”“老队长等。而在英美人的眼里,“old”象征“没有价值的,无用的”,一般用“elderly”或者“senior来代替。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所以要让翻译的内容更加贴切,清楚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并寻求高效可行的解决办法对一个翻译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达到源语言文化与译文语言文化的完全对等几乎不可能,这时,翻译过程中的视角转换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2.2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
首先,中国人更注重整体和谐性。在这样的影响下,汉语的表达体现出以时间为顺序层层推进,形成“流水型”的结构。这点我们深有感触,最常见的是中国人在写家庭住址时,依次写国家、省份、城市、街道,是从大到小的顺序,而欧美国家则反其道而行之,从街道到国家。
其次,中国人受“万物合一”思想影响,汉语更加注重意义表达,反之,英国、美国坚持人和物分开。这样的背景下,汉语注重表达意思,英语注重结构完整。汉语没有及物动词与非及物动词之分,而英语则有严格的及物动词与非及物动词之分。
再次,中国人和英美人的逻辑性存在很大的不同,体现在语言中,汉语注重具像思维,着重于逻辑'4,而英语则更加注重抽象思维,往往喜欢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汉语的习惯是从整体到部分,而英语则是从部分到整体,比如中国人先写年,再写月,最后写日,欧美国家则是按日、月、年的顺序进行表述的。
3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的技巧
3.1词类转换
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中首先需要注意词类的翻译技巧。在实际翻译环节中不能进行死板的翻译,需要考虑到语言的差异性,英语词类中所表达的意境比较抽象,而汉语词类所表达的意境却比较具体。为了保障源文与译文之间含义的一-致性,在实际的翻译环节中,需要保障翻译的词类协调性。ardent loyalty (赤胆忠心)、perfect harmony (水乳交融)、await with great anxiety (望穿秋水)。跨文化视角转换中需要根据原文中的动词转换为译文中的介词与介词词组。同时英文中的名词能够转换为汉语的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在名词的转换上,需要按照英语的句法进行转换,在英语句法中一个句子中只能包含一个谓语动词,而在汉语中就不会存在一个句子中只能包含一个动词的情况,在翻译环节中使得动词名词化情况比较普遍。很多汉语名词如形状、地位、印象、态度、定义以及正式文体中的名词,都能够转换为英语句子中所对应的词性“。
3.2虚实转换
汉语与英语在同等意境表达中,所应用的词汇类型不同,英语中对于一件事情的阐述,上比较注重采用抽象的方式,而汉语中对于一件事的阐述比较注重具体的方式进行阐述。那么在进行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环节中,需要注重语言之间的虚实转换。虚实转换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具体抽象化的译实为虚。第二,以虚为实。为了解决客观存在的语言差异,在英语翻译中需要将具体的词句汉译模糊化处理,化实为虚。
3.3形象转换
在进行英汉互译环节中,需要处理好形象的保留与转换,否则就会出现语言上的生涩和语句上的不通。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实际翻译中可以针对对象冲突的地方进行对象的直接引用,保留异国情调。同时为另行协商的转换,需要将翻译形象进行适宜的当归化。通过转换这种语言产生形象,能够变高深的事理为浅显易懂的语言,最终使得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方梦之在《译者就是译者》文章中提到,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能够将原则中所提供的表现材料、智慧、直觉,根据个人的经验组成富有情感色彩的审美体系。基于形象转换是视角转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转换时,需要根据所选形象的正确使用,影响译文质量。如,“fish in the air”,在形象转换翻译下被翻译为“水中捞月”。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进行分析,同時根据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的理论依据,分别从词类的转换、形象的转换和虚实的转换等角度进行论述实际翻译技巧。英语词类中所表达的意境比较抽象,而汉语词类所表达的意境却比较具体。为了保障源文与译文之间含义的一致性,在实际的翻译环节中,需要保障翻译的词类协调性。在进行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环节中,还需要克服文化差异,注重语言之间的虚实转换。
参考文献
[1]胡荣慧.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何亚红、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分析[J].现代交际, 2014.12:24-26.
作者简介
宋明遥 女 1995.12.20 籍贯:吉林学校(单位):大连工业大学专业:英语
华瑞琪 女19970818 籍贯:河北 学校(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