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境遇
2018-05-14王舒娅
【摘要】本文以电影《百鸟朝凤》为灵感,通过电影中唢呐班的尴尬处境作为行文线索,阐述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境遇,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境遇;唢呐;百鸟朝凤
【中图分类号】J69 【文獻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概念,但涵盖了中国上千年的音乐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指千年来华夏土地上出现的抑或已经消失的各种音乐形态,也包括律制、音阶、宫调等基本乐学和乐学理论,到大范围的形态特征甚至到哲学基础、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都属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范畴。中国传统音乐同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力量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自从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到中西文化交流颇为频繁的20世纪,通过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人们在逐渐觉醒民族意识的同时也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流失,那些曾经孕育出优美动听的民间小调、曾经唱响过大江南北的山歌号子的地方正在慢慢失去其原有的文化根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艺术创作与发展在政府的扶持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与我们的民族之魂紧密相连的传统艺术、传统音乐却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与我们渐行渐远。
唢呐作为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一种,其发音高亢嘹亮,应用于民间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在华夏大地上广为流传。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唢呐不仅仅只是一件普通的吹管乐器,更是一个传统中国人由生到死的见证,一个乡镇的唢呐班不仅承担着婚丧嫁娶、请神祭祖等重大仪式功能,还在平时承担着娱乐的社会功能,这都体现了唢呐在乡村的重要作用。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的境遇似乎成了中国大部分民间传统音乐的缩影,受到西洋乐队的排挤,失去长期以来的听众基础,从业人员慢慢流失、传统技艺无人传承等。虽然政府试图挽救,但是似乎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唢呐技艺难以为继的窘境,这一情况,也是大多数中国传统音乐的境遇。
二、造成困境的原因
(一)回不去的传统
电影的前半部分讲述了主人公在师傅家拜师学艺的艰辛过程,一方面表现了师傅对于这些传统技艺传承要求之高、传承之难;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以焦三爷为首的焦家班在当地人民群众中的社会地位。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显示出唢呐匠在焦家班时期呈现出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而在电影的后半段,在主人公游天鸣接替师傅成为游家班的班主之后,却不得不面对社会地位下降以及受到西洋乐队冲击等一系列问题。
究其原因,焦家班的时代是建立在相对比较封闭的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成立的游家班面对的却是物质条件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的时代。“时髦”“潮流”成为人们追赶和喜爱的东西,而在婚礼上请唢呐乐班似乎成了“老旧”“土气”的代名词;无论是听众还是相关从业人员都呈现出流失的状况。在电影中,天鸣几位师兄相继出去打工,当地村民在婚丧上只请洋乐队,这对于传统民间音乐来说不是个别情况。当人们慢慢淡忘了唢呐和锣鼓的时候,大部分的民间传统音乐失去了其原本承担的社会功能时,这类传统民间艺术流失似乎成了必然。而这种打破了原有良好生存沃土的困境不仅仅是对无双镇的唢呐班,更是对我国现存的大部分的传统音乐形态是一种艰难的考验。
(二)融不进的现代
在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的今天,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顿局面,但是,对于这些传统音乐来说,更为糟糕和尴尬的境地是,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现代生活,我们的传统民间音乐也显得格格不入。
首先,人们对音乐审美的转变使得传统音乐失去了原有的群众基础。在现代多元文化的交汇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虽然人们对传统民族音乐抱有根源上的认同感,但是大多数人的目光已经被新鲜的、潮流的东西所吸引。在电影中,唢呐班和西洋乐队的冲突是在一场婚礼上,西洋乐队一来,就分走原本聚在唢呐班身旁的人们,甚至还有小混混要给唢呐乐队双倍的钱让他们别吹了。而在游家班的时代里,人们婚丧嫁娶都请洋乐队而不再请唢呐班等,反映了人们一定程度上审美情趣的转变。
其次,微薄的薪水使得传统匠人们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维持生活。电影中曾多次提及由于请人吹唢呐日渐减少,贫穷使得唢呐匠人们不得不放弃唢呐,转而到省城打工谋求出路。例如,主人公的母亲多次劝说天鸣放弃这项传统技艺“娶媳妇要三四万,你吹唢呐猴年马月才能挣来?”。师弟蓝玉也说“在省城打工比在农村吹唢呐强,何必一条道跑到黑呢?”由此可见,受生活所迫,吹唢呐收入难以维持生活逼迫着唢呐匠们放下了手中的唢呐,这对于我国其他地区一些传统民间音乐家们来说,也是一个共同面对的难题。
(三)传承的举步维艰
传统文化艺人是传统文化再现的重要因素,要想使传统音乐活下去,如何传承是关键。在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中,传承模式的单一极大地限制了类似于唢呐这种传统艺术的发展。“‘唢呐一响,百鸟为王一生只传一人”这种单一的传承模式束缚了传统技艺的发展,随着唢呐班在无双镇的日渐式微,天鸣只有师兄而无师弟也可看出唢呐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同样延伸到我国其他地区传统音乐或者是传统技艺上,即使不是唢呐这种一生只传一人的这种传承模式,但是面临着群众基础的流失、市场文化的遇冷等问题,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前景并不持乐观态度,因而对于学习和保护这些传统技艺更是无人问津。这种传承的断层,是弘扬和保护传承文化的又一困境。
三、传统音乐的出路
(一)现代音乐下的新机遇
进入21世纪后,面临诸多困境的传统音乐迎来了新的转机。除了国家和政府对濒危传统音乐进行挽救,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走在流行音乐前沿的创作者也把目光转到传统音乐上来,向传统的民间音乐寻求创作灵感,试图把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比较成功的尝试有著名唱作人周杰伦,他从调式上向中国传统音乐借鉴,配以传统古诗词般的歌词,使得作品蕴含着一种中国文人的优美意境,比较成功的作品有《青花瓷》《东风破》《兰亭序》等,在流行嘻哈音乐的舞台上刮起了一股中国风。登上2016年春晚舞台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更是现代摇滚乐和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结合的典范。
华阴老腔作为成功的改编范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通过现代音乐人的不断努力,使华阴老腔在舞台上重现光辉,这不仅仅是因为传统音乐有着内在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又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表演,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文化认同感。通过现代传媒技术,使得传统音乐也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知道并且接受他,即使并不能够做到传承这些传统艺术,也能够使人们知道它,并且喜爱它。
(二)政府扶持下的勉强生存,活在录像与文献里的传统音乐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目前主要的工作是收集、整理和保护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很多的传统音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上文提到的华阴老腔,政府和各方有识之士为老腔的生存和发展做了多方努力,挽救处于危险境地的老腔,终于在2016年完成蝶变,在全国性的舞台上演出,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
但是老腔的幸运只是一个个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还有无数个传统艺术仍处于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然而,政府和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这些传承着传统艺术的老艺术家们自己不考虑转变和创新,谋求新的发展与出路,就只能在政府的扶持下勉强生存,而当这些老一辈的传统艺人辞世时,我们再想去了解、去欣赏就只能借助文献和音响资料了。
(三)传统的种子需要在幼小的心灵里成长
笔者认为,要想保留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不光要求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自身要创新蜕变,更要为其培养适合其发展的文化环境。这里所说的文化环境并不是指回到过去那种农耕经济下的落后的生产环境,而是指为我国传统音乐培养合适的听众,引导消费市场转变。
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相关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在学校的课程中设置有关国学或者传统民间音乐相关的课程,或者在音乐课本的编撰和选择上多选用与传统音乐相关的课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有关传统音乐的种子,正确引导孩子们接受传统音乐,为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培养人才。即使不能够使每个孩子都热爱传统音乐,走向传承传统音乐的道路,也能教会孩子们认识传统音乐,并且会欣赏传统音乐,在这些孩子们长大成人后成为为传统音乐的发展鼓掌喝彩的人。
在当代社会中,无论是传统音乐、西方音乐还是现代流行音乐,只有群众喜爱,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对于传统音乐来说,只有博得人们的喜爱,才能打破困境下的恶性循环,使执着于传统的艺人们看到希望,愿意留下来坚守这份传统。在年幼的心灵里播撒下的种子,会使年轻人懂得这份坚守,愿意承担这份传承传统技艺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缓和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所面临的窘迫境地。
参考文献
[1]郭蓓.关于博物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欣赏,2018(05).
[2]刘祯.梅兰芳与文化传播[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7 (02).
作者简介:王舒娅(1994—),女,安徽阜阳人,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器乐演奏(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