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妆浓抹总相宜

2018-05-14王丽花

名家名作 2018年8期
关键词:壶嘴竹叶西施

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两句诗词,后人通过“紫泥”二字便联想到紫砂壶,可见茶道活动自古就与诗文唱和联系在一起了,而作为泡制茶饮的各种器皿,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人类生活有审美的需要,紫砂壶也就在人们对于美的渴求与观照中诞生并日趋成长起来。

紫砂壶原产地为江苏宜兴丁蜀镇,因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身,自诞生起便艳压群芳,时至今日更是享誉世界盛名。用紫砂壶沏茶,色泽浓郁,气味馨香,为人们的饮茶活动增添了情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工艺与样式也日趋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紫砂壶已经成为一种供人审美和收藏的高级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作为明朝正德年间诞生的传统艺术品,紫砂壶至今依然保持着艺术魅力,这背后必定有文化与人们的情感因素在。它所凝结的是古老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在新世纪中又与崭新的思想相结合,焕发出蓬勃生机。

此壶名为“西施竹”,是中国传统美人的形象与竹所象征的君子形象相结合的高雅艺术品。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是和西施一样美,或者灵感来源于西施。壶嘴就是西施的口,身体即为盛水部位,把手似纤细的腰肢,此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做这个壶型的是明代的徐友泉大师。西施壶是紫砂壶中款式最经典、最传统、最受人喜爱的壶型之一,壶身圆润,短嘴倒把,憨态可掬。西施壶看似简单,在制作时对各部分比例的确定其实大有讲究,才形成了这般浑然天成的佳品。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竹子在我国古人心目中的分量。竹,作为“岁寒三友”之一,与松的粗壮挺拔与坚贞不屈相比,虽不粗壮也不会迎寒开花,但却身形挺直,宁折不弯,不论酷暑严寒,万古长青。此壶顶部、壶嘴、壶把以及壶身都有竹纹装饰,壶顶、壶嘴与壶把为竹节样装饰,配合精湛的工艺和流畅的线条,大有不折不屈之气势。壶身近壶把处延展着几片竹叶,片片挺直坚毅,呈现出一种君子气节来。虽仅有几片竹叶,但丝毫不乏气势,因为精细的处理使片片竹叶可见细节,而且并未占据壶面大部分空间,没有破坏紫砂壶原材料本来的颜色与质感,使原材料的成色與竹纹装饰所带来的翠色浑然一体,达到和谐的境界。

“西施竹”既有少女的婀娜多姿,又有青竹的刚毅不屈,可谓柔中不带媚态,而是多了一份气节在。从制作工艺上来看,手工艺人的创新与努力使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达到了统一,传达出一种不同的美;从所传达出的意义来看,西施的美貌为人们所称赞,它天生丽质且智慧过人,是美丽与聪慧的化身和代名词,而竹所传达出的更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手工艺人独具匠心,将两种最美好的道德与情操结合在此壶上,所表达的是中国人美好的寄托与向往。

奥玄宝《名壶图录》,将紫砂壶喻为各类凡人:“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可谓将各种美好的品德都赋予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上,俗话说“人养壶三年,壶养人一生”,好茶需好壶泡,好壶也需要无数次的浸润才能达到温润如玉、清雅大方的境界。这把“西施竹”在给人带来美的体验时,也将传统的美好品德代代相传下去,在茶香中仿佛置身于清新的竹林中,城市的喧嚣与污浊的空气似乎都已离人远去了。唤醒的是已离我们远去的前辈们为我们立下的亘古不变的美德,唤醒的是人们对于美、智慧的永恒追求,唤醒的是对于大自然的活力与人类创造力相结合的钦佩赞赏之情。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它穿越时空,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与情思带给我们,也将一份独特的安宁与自在带给我们。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紫砂壶也日趋成长,不断为我们带来惊喜。它的美是一种超越了时代与地域的,为人们所共同赞叹的,因为作为一件艺术品,它所包含的感情无法估量,我相信每一位匠人在制作一把紫砂壶时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呵护着,这是全人类所共有的爱与温情,如今以紫砂壶为载体,正传递着古老而又深情的声音。

作者简介:王丽花(1978—),助理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壶嘴竹叶西施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雪地里的小画家
语法填空
《竹》
语法填空
竹叶沟怀古
学包圆锥粽
“西施舌”的诱惑
《庄子说》(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