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渝北区植保体系建设思考

2018-05-14曾令玲刘玄罗勇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调查

曾令玲 刘玄 罗勇

摘 要 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区植保体系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制约当前渝北区植保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建立健全植保信息化平台等5个发展建议。

关键词 植保体系;调查;发展对策;重庆市渝北区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4.01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部也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植物保护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防控好病虫害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主要职责,建设现代植保体系事关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增收。结合实际,渝北区未来植保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式将通过集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物质装备,实现植保体系“六化”(监测预警信息化、物质装备现代化、应用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和行业管理规范化),逐步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新型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渝北区大力发展临空都市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绿色行动计划,推行化肥农药负增长,制定种养殖生产标准规程,创建种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全力推进“生态种植+健康养殖”。2017年渝北区紧紧围绕“稳粮增产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思路,不断强化植保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了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建设、病虫害全程社會化服务、指导农民精准施药、科学安全用药。

2 主要做法

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推广农药减量控害、精准施药、绿色防控等病虫害综合防控模式,积极探索高效、安全、节约、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1 构建“区、镇、村”三级测报体系

2017年,在大湾镇团丘村、古路镇乌牛村建立2个区级监测点;在茨竹、统景、洛碛、大盛等镇建立11个村级监测点,监测对象涉及水稻、柑橘、李子和梨子等作物,3—10月的8号、18号、28号定期收集监测数据,根据渝北区监测结果发布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情报信息16期,向市级部门定期汇报病虫害发生情况32次,实现病虫害短期预报准确率95%以上、中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长期预报准确率85%以上目标,完成网站、短信、微信等全方位、多渠道信息发布。

2.2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片建设

2017年,选择石船镇石垭村重庆旭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柑橘园、古路镇银花村银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子园、茨竹镇放牛坪村砂梨专业合作社梨子园和大盛镇大盛村重庆宏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基地,共建立16.67 hm2农药减量控害核心示范片,通过应用“色、光、性”三诱、农药减量助剂、捕食螨和稻田养鸭等生态调控技术,推广“枯草芽孢杆菌、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利用“静电机动喷雾器和背负式电动喷杆喷雾器”等先进药械,积极探索适宜渝北区推广的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模式。

2.3 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在柑橘、蔬菜、李子和梨子等产业基地推广绿色防控示范面积833.33 hm2,综合应用太阳能杀虫灯、可降解粘虫板、捕食螨、性诱剂、生物导弹、稻鸭共育、防虫网、生物农药及农药助剂等绿色防控技术,渝北区实现绿色防控面积2.75万公顷,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9.62%,比去年提高7.51百分点。

2.4 推荐科学安全用药

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行动,重点推荐低剂量、精准施药的生物制剂和高效植保器械,积极探索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据渝北区农药用量和药械跟踪调查,2017年渝北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79.88 t,较上年减少16.52 t;免费发放背负式机动喷雾器150余台,推广背负式静电机动喷雾器、电动喷杆喷雾器等15台,推行植保无人机水稻、柑橘病虫害防控23.33 hm2,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1.42万hm2,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34.02%,较去年提高6.54百分点。

2.5 加大新《农药管理条例》宣传培训

新《农药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施行以来,渝北区依照“进农家、进社区、进基地”三进原则,多次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场镇、农业基地、村民院坝、居民社区进行集中宣传,制作宣传横幅120幅、印发《农药管理条例》宣传袋7 000个,印发宣传册和宣传资料5 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 200余人。同时对辖区内140余家农药经销者和50余名农药管理者进行集中知识更新培训,强化了农药销售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对新条例和配套规章的认识理解。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渝北区临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事都市农业的劳动力普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业企业管理上比较粗放,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从根本上导致渝北区病虫害监测防控水平不高,特别是现代化监测设备和人员队伍不足,严重制约着植保体系建设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病虫发生规律发生改变,常规监测水平偏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革等因素影响,一些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暴发频率增加,如2009年和2012年的稻飞虱在辖区部分镇村大暴发;一些地域性、偶发性病虫害发生范围扩大,如2016年蔬菜斜纹夜蛾造成多种农作物同时为害,普通设备和监测水平难以准确研判病虫害发生动态和趋势。

3.2 传统病虫防控方式滞后,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因农村劳动力缺乏、地块分散、药械落后等因素影响,除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外,区内一家一户利用手动喷雾器防治病虫害的模式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生物农药和高效植保器械的推广应用缓慢,农民接受程度不高,从根本上制约了高效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3.3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机构缺乏、人员老化

大多数镇街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因机构整合、服务内容增加、年龄结构老化、人员变动频繁等客观因素影响,植保服务及技术指导“最后一公里”无法打通,病虫害监测及防控技术人才稀缺,渝北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4 对策与建议

为从根本上提升渝北区植保防灾减灾水平,改善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以农业部“十三五”新一轮植保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渝北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4.1 以监测为基础,建立健全植保信息化平台

安装自动化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15个,逐步打造“聚点成网”和“互联网+”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完善“区、镇、村”三级测报体系,在统景、古路、茨竹、大盛、洛碛、大湾等涉农镇建立25個水稻、玉米、梨子、柑橘、李子、蔬菜监测点,选派镇、村两级测报员通过病虫害测报基础知识培训进行科学调查和日常监测,打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实效性和准确性,增强渝北区病虫诊断、防控指挥和疫情监管能力。

4.2 以示范为抓手,强化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捕食螨、稻鸭共育、农药助剂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建立10个水稻、柑橘、李、梨、杨梅和蔬菜等区级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基地,示范面积333.33 hm2;建立11个镇、街绿色防控示范片,示范面积1 466.67 hm2,辐射带动渝北区农作物绿色防控推广面积实现3.33万公顷,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

4.3 以队伍为核心,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

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全程化、作业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标准,鼓励“六有”(即有执照、有固定经营场所、有服务队伍、有兼职植保员、有技术规程、有服务档案)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队伍建设,不断推行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社会化服务,实现全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占主要农作物防治面积36%,到2020年占主要农作物防治面积40%,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全覆盖的目标。

4.4 以服务为契机,实现高效植保器械替代

充分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等政策的引导作用,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业主、植保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推荐静电机动喷雾器、电动喷杆喷雾机、手推式动力喷雾器、高效常温烟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现代植保器械,推行高效植保器械替代行动,提升科学安全用药标准,不断提高农药利用率。

4.5 以科技为引领,促进专业知识转化

依托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加强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研究,科学制订水稻、玉米、柑橘、李子、梨子、葡萄、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全程解决方案,应用技术集成促进农药减量增效,提升整体防效水平。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调查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