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农业生态建设实践与探索
2018-05-14邓江华赵宏兵纪户骏李宏俊杨小燕谭述田刘俊李胜
邓江华 赵宏兵 纪户骏 李宏俊 杨小燕 谭述田 刘俊 李胜
摘 要 简介重庆市开州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未来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分析,以及下一步将开展的农业生态建设工作。开州区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将农业生态建设与实施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年推进”原则,科学划分重点治理区域,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农业面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农业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农业生态建设;配方施肥工程;绿色防控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秸秆还田利用;重庆市开州区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4.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重庆市开州区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将农业生态建设与实施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年推进”原则,科学划分重点治理区域,主要治理“四面山”、鲤鱼塘库周、江东浦三河流及支流重要水体周边、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基地、粮油高产创建和再生稻示范片等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农业面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农业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及成效
1.1 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有序推进
2012年以来,全区累计拆除(关闭)禁限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227家,累计拆除畜禽圈舍面积18万平方米。在环境脆弱区年减少各类畜禽饲养量15万头(只)以上,年减少畜禽粪污量25万吨以上。全区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基本拆除(关闭),汉丰湖核心保护区和鲤鱼塘水源保护区内零规模养殖场。积极引导养殖场(户)对养殖粪污开展治理工作,实施种养循环工程治理了集镇、交通干道、主要河流周边限养区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57家,其中猪场48家,牛场3家,鸡场6家;对26家适度规模养殖场(户)实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完善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完成了8.2万头生猪当量治理任务;对全区涉及11个镇街215家8.1万头生猪当量的规模养殖场实施了粪污治理工程,完成了中央环保督查19家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的配套设施建设及3.7万头生猪当量污染治理任务。“三河两湖”水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治理,汉丰湖、鲤鱼塘及全区流域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
1.2 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成效明显
按照取土、化验、配方、配肥、施肥五个环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区采集化验土样380个,优化配方肥方案8个,根据提供的“方子”,与肥料生产企业合作生产了不同含量的配方肥。两年来,全区采购配方肥8 000 t,在20个镇乡街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万公顷,在柑橘、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开展肥效对比试验示范57 hm2。据监测结果分析,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平均肥料利用率提高3.4%,减少肥料施用量212 t,667 m2节本增收77元,累计节支增收1 54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0∶2.3,肥料施用量實现“零增长”。
1.3 绿色防控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采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天敌等绿色防控措施,替代化学农药或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在柑橘上推广“树顶杀虫灯、树上彩色板、树干捕食螨、林中诱虫罐”生态物理防控技术;在蔬菜上推广杀虫灯、粘虫板、防虫网、石灰氮、植物源农药等新技术;在水稻上推广“福戈+爱苗+枯草芽孢杆菌”化学防治组合。全区3年累计实施绿色防控10 000 hm2(柑橘5 333 hm2、粮油2 667 hm2、蔬菜2 000 hm2),绿色防控覆盖率为8%。据监测结果分析,防控区单位面积用药次数同比减少2次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病虫害防效80%以上,损失率控制在6%以内,平均每667 m2降低劳动力成本100元,减少农药用量200 g,增产77 kg,增收184~510元,累计节支增收3 700余万元,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
1.4 农村沼气工程深受用户欢迎
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建沼气池4.5余万户,重点在“四面山”、鲤鱼塘库周新建户用沼气池7 000户,使用率78%,年消纳人畜粪污70万吨,产沼气2 320万立方米,节约薪柴8.7万吨、煤7万吨,相当于育林1.33万公顷。全区3 067 hm2蔬菜、5 667 hm2柑橘、10 000 hm2水稻施用沼肥,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改良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有26个农产品被评为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
1.5 着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腐熟技术(低坝中稻—再生稻免耕还田、中高山稻草直接还田、玉米秸秆还田和稻草覆盖秋洋芋等)2万公顷,项目区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示范带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耕地地力与耕地环境质量有较大提高。
1.6 扎实推进农膜回收利用
实现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1)在玉米生产上积极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2)在蔬菜生产、水稻育秧、柑橘越冬防霜防冻等方面宣传指导推广农膜回收再利用,既降低生产成本,又防治农膜的白色污染,依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75%以上行政村设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村村设有卫生保洁员的资源优势,宣传鼓励农药瓶、袋、地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回收率达80%以上。
1.7 秸秆还田及农作物废弃资源有效利用
大面积推广秸秆腐熟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开展可降解地膜试点面积200 hm2,推广旧膜回收2.4万kg,回收率80%,农业废弃资源进一步得到有效利用。
2 未来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分析
2.1 主要挑战
现阶段特别是未来3年间,开州区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较严峻。
2.1.1 污染排放呈上升趋势
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区畜禽养殖实现年出栏生猪120万头、羊75万只、家禽700万只、肉牛2.5万头、肉兔1 000万只,每年约产生粪污388万吨,增184万吨;COD约
49 597 t,增10 634 t;氨氮约6 069 t,增2 978 t;总磷约3 541 t,增432 t;总氮约8 615 t,增619 t。与此同时,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量畜禽粪便难以及时处理和利用,使得畜禽养殖废弃物由传统农家肥变成了污染物。
2.1.2 化肥投入量仍然偏大
主要粮食作物化肥用量基本合理,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过量施用现象比较突出,总体上化肥消费增长率在下降,但化肥投入量仍然偏大。未来几年,开州区蔬菜面积将由21 333 hm2增到23 333 hm2,柑橘由24 000 hm2增到24 667 hm2,中药材由11 667 hm2增到16 667 hm2,随着这些经济作物的增加,单次施肥量和施肥次数都比传统粮油作物增多,化肥用量将会缓慢增加。
2.1.3 农药利用率偏低
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趋于稳定,但利用率偏低。据调查测算,当前全区农药利用率仅为30%,较全国平均水平低5百分点,残留农药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进入水体中,导致土壤和水环境质量恶化,破坏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2.1.4 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能力有待提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偏低,循环利用能力有待提升。到2020年,全区秸秆总产量将达80万吨左右,随着稻草覆盖秋洋芋、秸秆直接还田,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综合利用方式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全区秸秆利用率将逐年稳步提升至85%以上。
2.1.5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氛围不浓
调查中发现,有48%的农民和31%的生产主体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有26%的生产主体和农户虽知道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前提、很重要,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设施装备、资金投入、生产成本增加等原因,不愿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市场方面,农产品市场优质优价机制未全面形成,部分生产者在追求高产高效的同时,忽视质量与安全。
2.2 主要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2.1 宏观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生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社会对生态安全高度关注,绿色循环发展深入人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集聚了社会共识;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宏图,为推进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州区委、区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六大建设之一,列为全区重点建设内容,为农业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2.2.2 市场需求拉动
随着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吃饱穿暖和满足于大路货的农产品,对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畜牧规模化养殖等科学种养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积极的条件,也为农业生态建设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2.3 科技支撑日益坚实
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广泛传承,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2.4 制度保障逐渐完善
随着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农业生态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
3 下一步主要工作
3.1 总体思路
按照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围绕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开州总体目标,以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为平台,坚持“四大原则”(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当期治理与长期保護相统一、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相统筹、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突出“三大重点”(面源污染治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修复生态),构建“三大循环”(以企业为单元的生态小循环、以园区为单元的生态中循环、以全区为单元的生态大循环),注重制度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完善运行机制,努力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3.2 工作目标
到2020年,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步匹配,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突出问题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提升。全区测土配方技术普及率达9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减少15%,“三品一标”认证达200个,培育市级名牌农产品20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1个以上。
3.3 重点任务
恪守生态农业使命,营造政府部门积极倡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农业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着力开展“六大行动”。
3.3.1 化肥“零增长”行动
巩固水稻、玉米、油菜配方施肥成果,增加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的应用,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示范,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模式,推进新型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大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鼓励开展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调整施肥结构,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3.3.2 农药“零增长”行动
加大水稻、蔬菜、柑橘(果树)绿色防控,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示范区,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措施。提升植保装备水平,发展一批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加速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
3.3.3 畜禽污染治理行动
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每年配套建设一批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建设沼气池1 000户,示范管护3 000户,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3.4 生态循环利用行动
每年新增3 333 hm2生态循环农业,推行“畜—沼—菜(果、粮)” “畜—桑”等高效生态循环模式和“鱼—桑—鸡”“牛—鱼”等“生物链”模式,促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支持规模种养殖场建粪污配套管网体系,推广养殖场沼液沼渣轻简化输送技术。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新建有机肥厂,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
3.3.5 资源环境保护行动
加强汉丰湖、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巫山镇66.67 hm2国家级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和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力争满月乡20余公顷野生猕猴桃列入国家级原生境保护区。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占补基本平衡,耕地保护由数量型保护转变为数量、质量和生态复合型保护,到2020年,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6.8万公顷。
3.3.6 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
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建立健全政府推动,秸秆利用企业、收储组织及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降低收储运输成本,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发展,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使秸秆得到资源化利用。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