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河南坠子艺术特色及传承保护
2018-05-14焦艺扬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作为河南地方戏发展至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艺术表现方面,河南坠子的音调、唱腔流派都展露出鲜明的程式化艺术特征。在河南坠子传承的过程中,在新时代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保护这一濒危剧种迫在眉睫。本文将以河南坠子的艺术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深处的文化魅力,讨论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对“非遗”河南坠子进行传承保护。
【关键词】河南坠子;唱腔结构;艺术特征;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其不仅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1]河南民间传统说唱艺术河南坠子作为特色剧种的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河南坠子唱腔上的程式化艺术特征
河南坠子在唱腔上采用上下句的板腔式结构,上一句在落音上选择较为自由,常常以3、6、2为上句的结尾音。在与之对应的下一句上,句尾的落音多为1音,整个乐段结束之后,整体上普遍将5作为落音[2]。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河南坠子会因为曲目发展的过程以及歌唱艺人的个人演唱习惯,在整个乐段中融入不同的和音,在和音的融入上,河南坠子并没有明显的使用规律。不同的歌唱艺人,也会有自身的歌唱习惯,使用不同的音级来表现歌曲,这不仅仅成了艺人自身的演唱票号,也让河南坠子渐渐形成了明显的程式化特征。
在河南坠子唱腔中音调的落音中,笔者整理出了几种基本曲调形态,接下来将分成上下句进行讨论:
(一)河南坠子中上句的形态模式
当上句曲调中,2作为落音时,存在以下三种形态:当上句的骨干音为5、1、5、6、2时,上句呈现的就是四度大跳;当骨干音为2、5、6、4、3、2时,上句呈现的是先上后下,偏音4被明显的突出;骨干音为2、1、7、1、2时,句中被突出的就是偏音7的半音關系。
当上句曲调落音为3时,普遍存在4中曲调:当骨干音为6、1、6、5、3时,该句的特征为明显的六度上行大跳,并有下行级进的特征;当骨干音为6、1、2、3时,窄声韵和小声韵结合,呈现出上行级进;当骨干音为5、1、2、3时,宽声韵和小声韵结合,呈现五度下行大跳;骨干音为3、5、6、3时,波浪式推进乐曲的形态非常明显,乐曲也更有跳跃性。
(二)河南坠子中下句的形态模式
同上句一样,下句的形态一样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一种是在乐段中间部分上下句中以1为落音的音调,还有一种是在唱段结束后,下句以5为落音。
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形态:当曲调骨干音为7、6、3、2、1时,下行级进的特征很明显,偏音7被明显突出;当曲调骨干音为5、2、1时,呈现宽声韵的特征,并有四级大跳;当骨干音为2、7、1时,唱段表现为四度下行的窄声韵;当骨干音为6、1、3、2、1时,唱段呈现窄声韵和小声韵相结合的特征。
第二种情况下,河南坠子也在下句表现出了明显的程式化特征:当曲调骨干音为3、5、7、6、5时,下行的曲调突出了偏音7;骨干音为5、2、1、6、5时,宽声韵与债声韵相结合,先展开四度下行大跳,然后开始级进下行。
从上下句的程式化特征中可以看出,河南坠子演唱艺人可以通过即兴组合的办法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唱腔,在融合一定的个性化曲调处理之后,曲调模式更是千变万化,基于程式化特征的唱腔也为河南坠子带来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河南坠子唱腔流派上的程式化特点
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河南坠子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不同的流派都有不同的唱腔风格,这种个性化特征也成了区分河南坠子流派的标志。乔派在演唱《昭君出塞》时,上句的骨干音主要为2、7、6、5,下句采用了乔派的特殊转法,主要是在上一句的基础上进行大幅的跳进,然后抛出一个甩腔,融入一个效果门,在最后一句下行到低音,这种唱腔在跳跃性上更强,同时也活泼多变,使得乔派河南坠子个性更加鲜明,很多河南坠子的女歌唱艺人都青睐于乔派的程式化演唱法。
河南坠子不同的唱腔流派在演唱风格上都有一定的传承性,这种传承主要体现在其程式化的演唱风格上,并和其他唱腔流派区分开来,独有的艺术特征也让河南坠子的唱腔千变万化。
三、河南坠子传承保护的途径
(一)注重对河南坠子的原生态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形成各个文化群体的自我认同。”[4]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应当在保障河南坠子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保护,通过建立全面立体的保护体系,让其的艺术特征得到传承,当下很多不良举措都将河南坠子引向过度商业化的方向,认为商业推广就是保护河南坠子的最佳手段,实际上这不仅不利于艺术特征的传承,还容易在保护过程中丧失河南坠子的原滋原味,造成其艺术价值的降低[4]。
(二)提高演唱艺人的文化水平
为了将河南坠子更好地保护下去,基于其程式化的艺术特征,演唱艺人是传承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对于河南坠子演唱艺人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大部分演员文化素质较低,为了能让这门艺术更好地发展下去,演唱艺人需要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特点,扎实自己的基本功,演员们需要从自身做起,不仅要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也应当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能够更加立体地表现人物的形象气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三)沿袭程式化的艺术特色
河南坠子作为板腔体音乐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程式化唱腔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根据听众口味的不断变化做出调整,这也是河南坠子在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性。河南坠子多在草根的环境中演出,在吸收听众们的审美习惯同时,也为程式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5]。在演出的过程中,河南坠子通过程式化的唱腔可以增加和观众之间的互动,省去了很多背词的时间,可以更加专注于曲目情节的演绎和演出水平的提高上,这也是河南坠子发展至今最大的艺术魅力,基于民俗发展而成的河南坠子需要学者们提高对其程式化特征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河南坠子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
四、结语
河南坠子作为中原曲艺文化的名片,在河南高校已开设相关课程,如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开设了河南坠子的相关课程,专门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授课,每学期还会有河南坠子的汇报音乐会,在省内有较大的反响。在时代冲击下,河南坠子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遗产,基于河南坠子独特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原滋原味的河南坠子发扬光大,不仅是民间艺人的责任,学术界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促进河南坠子才能够更加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方芳,曾亚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兴瑶族民歌的保护[J].当代音乐,2017(06):58-59.
[2]朱勇.论河南坠子“非遗”保护的新思路[J].戏剧之家,2016(24):82.
作者简介:焦艺扬(1998—),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表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