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

2018-05-14管恒川

北方音乐 2018年3期

【摘要】吴方言文化主要江南地区,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依靠江南水乡的优势位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吴方言文化凭借着自己本身具有的独特特征,对江南民歌的编写和演唱产生一定影响。吴文化和吴方言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江南民歌的民族特色,江南民歌以温柔敦厚、含蓄缠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出现在中国的民歌文化艺术中,体现了“软、糯、甜、媚”的歌唱风格以及音乐特征。

【关键词】吴方言文化;江南民歌;演唱属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吴文化的起源和審美特质

“吴”包括的地区主要是江南一带,吴文化的产生要追溯到上古时期,是由泰伯、仲雍将中原文化带到吴地的,从而吴文化便形成了。战争使得人员的流动,从而随着流动便是文化,繁荣地带吸收到的文化就更加多,特别是唐朝时期的江南。在唐宋之后,江南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在文化和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奠定了吴文化能够得到长久发展的基础,并且能够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吴文化是江南地区文化的标志,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活力的水文化。水文化的由来主要是吴地是处于长江中下游,是全国各地的大商家贩卖商品和往返航必经的活跃地区;第二,农业和商业并重。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商品经济发达,而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吴地,农业需求的种植条件也是得天独厚,所以在吴地的商业和农业都能得到繁荣的发展。吴文化的审美特质主要有“水、柔、文、融、雅”[1]。首先是“水”。吴地常年降水,每年平均的降水量能达到一千多毫米左右,河湖多,河湖面积占总面积的16%左右。如此丰富的水量孕育出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风景画;其次是“柔”。主要讲的是江南人的性格特点,吴人的性格比较柔和,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处事的态度也是柔中带韧;“文”讲的是吴地的书院多,状元多,以苏州为例子,苏州出状元是最多的,被称为“状元之乡”,这都是吴地文化孕育的结果。“融”指的是吴地文化的开放性和交融性。吴文化能够得到对外交流的机会,主要是由于吴地地势平坦,有着良好的地域环境,这样也增加了和外地文化的交流的机会;最后是“雅”。这也是吴文化最重要的特质,无论是饮食和手工艺方面,都可以看出“雅”的特性。“水、柔、文、融、雅”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吴文化属性。

二、吴方言与江南民歌的属性特征

吴方言也叫做“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主要原因是吴地处于江南一带。吴语的语音还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江南民歌出现时的身份是“吴歌”。吴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声母上,而在声调上,吴语大都是单声调,在吴语的词汇上,吴语仍然保持着一批古音、古义的词语。江南民歌的表现上主要是以吴语为载体,由于歌曲的韵律和起源地都是起源于吴地,所以,江南民歌也被叫做吴歌。吴歌也叫做吴声歌,吴歌是全国吴语地区民歌的总称,吴歌包括的部分有“歌”和“谣”两个部分。“歌”表示的是“唱山歌”,“谣”表示的是“顺口溜”。吴歌从孙吴时代开始就很有名气,吴歌真正的作为一种歌体,应该是从南朝乐府的时候开始的,从记载中的《吴声歌曲》可以发现。从众多的吴歌表现中可以看出,吴歌的风格温柔、婉约,可能是受江南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影响。吴歌最繁荣的时期在明朝,从冯梦龙的《山歌》就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明朝是民歌俗曲的繁荣期。从各类调查的资料可以看出,古人的歌唱内容和现在没有多大的区别[2]。吴文化的产生成就了吴歌,吴歌的诞生传承了吴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进步。吴文化拥有的特征属性,在吴歌的歌唱里也能感受到,例如江南民歌的温柔、婉约这些充分体现了吴文化的特点。

三、江南民歌音乐形态的吴文化属性

江南民歌作为江南地区的文化传承的代表,有着自己的特性——吴语的柔软、声调的起伏,声调的处理柔软细腻,风格也是体现柔性为主,它不同于北方的粗狂以及豪爽。而吴方言文化对江南民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旋律的编辑上,主要是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从吴歌的旋律进行中,我们可以看到音阶的级进是占旋律的绝大部分,旋律中的小跳比较少,乐汇的音域较窄。在吴歌的旋律中,五声音阶在整个旋律中是主体的位置,特性很强。偶尔出现的清角都是以阶进为主的旋法,这样的旋律用来修饰特性太强的细腻和华丽,从而使得整个曲风变得柔软妩媚,舒适动人。而江南民歌的旋律表现中,整体的旋律起伏不大,在音调中常出现是小调,大调很少出现;第二,在调式骨干音上,宫、角、徵音为主,吴歌的各种调式中,主要体现在是调式骨干音的结构上,由这种形式构成的有大三和弦,或者小三和弦等;第三,宫、商、角、徵、羽5种调式都在同宫系统上,其中,徵调式的是最多的,接着是宫、羽这两个调式,商调式次之,最少使用的是角调式。同宫系统不同调式的转换现象,在吴歌中是经常出现,这个特点主要与以级进为主的旋法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转调上,最常见的旋律对比手法是移宫转调,移宫转调主要是在主属之间,主要是以同宫系统调式转换为主。两个相比较之下,主下属的移宫主要是刚性,而主属移宫则显得柔性。江南明民歌主要是以柔性为主,所以,它的转调主要属于主属移宫之间。第四,在曲式结构上,结构主要是以七言四句为主,这种结构创作出来的歌谣,没有华丽的修饰以及油腻的词句,反而不做作,能将心中的细腻情感真实的表现出来。

四、江南民歌演唱上的吴文化特质

江南民歌在演唱上,唱腔表现得比较纤细,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演唱好江南民歌需要一定的演唱技术,主要体现在对唱腔的处理方法上,处理方法的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小调色彩的形成。江南民歌在演唱上要注意吴文化特质的运用。第一,江南民歌在润腔上比较纤细、精巧,润腔的特征是朴素而柔和的,而且将柔和的旋律处理得很细腻。在润腔的技巧上,字前的上下滑音或者颤音的幅度很小,而且在表现上是快并且细,运用到的大部分是单颤音,主要是以大二度为主。江南民歌的唱腔技巧主要体现在字前的上下滑音或者是倚音上,倚音的表现方式多为单倚音。宫和徵使用上倚音,其他的三个音使用的是下倚音,由于润腔本身具备的特点,所以整个曲调表现出来的是婉转、柔和、细腻的特征,这个也是吴歌具有的曲调特色[3];第二,在江南民歌中,装饰音在演唱中的表现。江南民歌中的曲折旋律线条是用倚音和波音来表现的,这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吴方言文化的柔和性特征。但是又兼具了北方民歌的热情、明快;第三,演唱的速度,对于速度的处理大多都是中速或者中速变慢的节奏,整个民歌的演唱旋律起伏有序。江南民歌的技术性都体现在这些小细节上,无论是对唱腔还是装饰音或者演唱速度的处理等都体现着歌唱的超高技术。在整个江南民歌的演唱上,无论是对小细节的处理还是歌唱技术的处理上都表现出超高的专业性,由吴文化的特质表现出江南民歌独有的特征。

五、总结

通过研究和分析得知,吴歌的腔调特点是活跃多变的,灵活性强,有着多种的表现形式和调式,但是,在旋法的表现上,却是比较平稳的。吴文化的多彩性也奠定了吴歌的多样性,吴文化有着“水、柔、文、融、雅”的特点,从而孕育出吴歌“软、糯、甜、媚”等柔和、温柔、含蓄等的特点,不同于北方民歌的粗矿、明快。吴文化成就了吴歌,吴歌传承了吴文化,用江南民歌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民歌山水画。

参考文献

[1]陆振岳.吴文化的区域界定[J].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2015.

[2]林留根.试论吴文化的多元性[C].吴文化研究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管恒川(1971—),男,江苏无锡人,中级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艺术的教授与吴歌传统文化额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