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传统民谣艺术的特色与文化价值研究
2018-05-14熊焱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南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诸王就不遗余力地争夺此地,近代“南昌起义”更让它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痕迹;从地理位置来说,南昌又是一个纵贯东西南北的交界地,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这里相聚,不同背景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不一样的火花在这里闪现,智慧的结晶也在此生成;南昌同时又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吸引了无数文人志士在这里流连,昔日《滕王阁序》的光彩依旧熠熠生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南昌无与伦比的民俗文化,传统民谣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算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之一。
【关键词】南昌;传统民谣;价值;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南昌的概况及南昌民谣的总体概述
(一)南昌的概况
从地理位置来说的话,南昌位于江西省的中北部,处于赣江下游,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南昌还和抚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富饶之地接壤,水陆交通和陆路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港口众多,山川秀美迷人。西山的梅岭和桃花岭美不胜收,更有“小庐山”之称,城东和城南则是一望无垠的肥沃天地,农作物丰美,北边的鄱阳湖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作为亚热带地区,南昌的气候条件更赋予了本地有一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造就了鄱阳湖畔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此外,西山的鹤龄茶美誉驰名已久,甚至被一度称为“绝品”,引得诗人欧阳修留下“西山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的著名诗句。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美不胜收的秀丽山川自然孕育出无数杰出的人才。东晋的许真君因为修建了水利工程、治理了水患、降伏了危害众生的恶龙,得到了人们的敬重,被称为南昌的“李冰”。他的神话至今人们依然能够耳熟能详、口口相传。
(二)南昌传统民谣的总体概述
南昌的传统民谣史几乎是与南昌的地区开创史相伴而生的,简单来说,这里自从有人居住以来,就有了传统民谣的痕迹。南昌的传统民谣除了历史悠久以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别具一格,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使得本地区的民谣文化独具特色。根据南昌市民间文学继承委员会的统计,保存下来的南昌传统民谣高达五千多首,在全国都位于前列。南昌的传统民谣内容涉及面广泛,既包含了本地区的方言文化,同时也引进、吸收和改造了其他地区的方言文化,被当地人称为南昌历史的有声读物,通过对南昌民谣的研究和学习,能够看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境界。南昌的传统民谣首先记载了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生产劳作、如何生活,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信仰和社会风貌,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南昌人民的精神面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传统民谣也承载着太多厚重的历史信息,向人们传达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既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和佐证,也是人们研究民俗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来源。南昌传统民谣传达的精神面貌和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况展现出来的气节在当代依然有着鼓舞人心的时代意义。
二、南昌传统民谣的构成部分及其特点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南昌的传统民谣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简而言之,通过一定的社会意识能够看到一定的社会存在,南昌的传统民谣源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给人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后人也因此通过传统民谣能够看到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热情聪颖的南昌人民不会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枯燥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即便民谣,也有多种组成部分。
(一)山歌
山歌是传统民谣最为普遍的形式,但凡有民谣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山歌,因为山歌的形式简单,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定和约束,人们可以以生产生活为基础,随意发挥,既可以一个人自哼自唱,也可以我唱你回,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也使得无趣繁重的劳动生活充满了趣味和滋味。传统的南昌山歌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表现手法:第一,借情于景,比如经典的“打鱼山歌”,表面上讲小伙子打鱼的故事,但主题确实表达对恋人的思恋。劳动人民虽然没有过高的文化修养,甚至是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的情感依然十分丰富,在简陋的生活条件下仍然自得其乐,寻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觅得短暂的快乐;第二,就是开门见山。唱歌人心里想着什么嘴里就会唱出来,毫不掩饰,表达了人们积极乐观、直截了当的生活态度;第三,也是最为常见的互问互答。即一人提问,另一人回答,当然以唱山歌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十分有趣,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南昌地区的传统民谣还带有浓浓的田园气息,比如“插秧山歌”立刻将人的情绪和思怀带到了无垠的田野中去,勾起人们对于乡野生活的向往。
(二)风俗歌
古代的老百姓不像当代人有着法定假日和调假休假的福利,他們基本上就是一年忙到头,只能在传统的节日里“抢”到片刻的休闲,因此,这份恬静就显得尤为珍贵,为了好好享受这样来之不易的节日,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庆贺,自然,传统民谣也是其中之一。南昌的传统民谣里有很多都是以社会风俗或者传统节日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比如本地区十分闻名的“哭嫁歌”,为了表达对于父母亲人朋友的不舍和思念,女子在出嫁前一定要伤心痛哭,如果哭不出来则会被众人视为不孝顺、没有良心等。为了不给家族丢脸,很多女子在出嫁前都开始学习“哭嫁歌”,一边哭一边将自己的情绪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逐渐竟然称为一道风景、一种特色。此外,每当有老人祝寿,或者婴儿诞生时,人们又会长期“天官赐福”歌,一方面表达对上天恩惠的感谢,一方面以歌曲的形式传达自己浓浓的喜悦。当然,提到“哭嫁歌”就不得不提与之相对的“贺郎歌”,亲朋好友为了表达对新郎的祝福,同时为了表达新郎娶到媳妇儿的欣喜,在闹洞房的时候集体唱着“贺郎歌”。
(三)劳动号子
古代的劳动人民生活条件落后,工作任务极其繁重,除了基本的农作物种植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徭役,这份工作的辛苦程度就更高。积极向上的南昌劳动人民依然能够在艰苦的条件里为自己找到些许娱乐,于是在繁重的劳作里通过劳动号子的形式来凝聚人心,同时也排遣心中的闷苦。南昌的劳动号子主要分为陆地劳动号子和水上劳动号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分法,主要还是根据劳动种类来进行划分的,在陆地上,工人的劳动主要是搬运和建筑,因此,陆地劳动号子也主要是“搬运号子”和“建筑号子”;水上的主要劳动是打鱼,因此,水上的劳动号子也主要是“拖船号子”。号子的产生一方面当时是为了给无聊的生活带来休闲和娱乐,让无聊和烦闷去向九霄云外。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为了凝聚人心,将人们的力气往一处使,最大效力地发挥出群众的力量。
(四)小调
民间小调在南昌传统民谣的比例很大,因为他和市井生活更加贴近,同时主题也十分广泛,受众群庞大。民间小调在内容上也分为四个主要层面:第一,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第二,反映旧社会妇女生活的凄凉;第三,展现男女的爱情生活;第四,呈現社会生活和人间百态。民间小调对于研究历史和民俗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对于一段历史的了解往往是框架式的、抽象的、死板的,但是民间小调将一段历史或者一种民俗以故事的形式传唱出来,赋予了历史和民俗以新的、具体的生命,对于了解这段历史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南昌传统民谣的价值分析。
传统民谣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财富,当人类文明还处于混沌黑暗的状态时,民谣就已经在老百姓中传唱,鼓舞人心,让人们在艰苦和不堪中寻找光明和希冀,无论是对当时的人们还是对于当代人都有着强大的振奋作用。传统民谣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虽然是由底层人民创作出来的,但是充分展现了本民族、本地区人民的劳动状态、精神面貌和社会文化,是当时人们传达感情、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人不竭的文化源泉和精神财富。
(一)南昌传统民谣是研究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参考
南昌传统民谣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现实、劳动状况、爱情、亲情、友情等等层面,同时根据主题的不同,可以将南昌的传统民谣分为不同的门类,一个门类反应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现实,劳动人民与生俱来的质朴比朝廷对于历史的记载更具说服力和真实度,劳动人民口中的历史更具有参考价值,因此,南昌的传统民谣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加真实地了解不同时期南昌地区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对于相关历史,民谣给我们证实的佐证或者检验的标准。除了对于历史有更高程度的了解,我们通过传统民谣能够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也有一定程度的涉猎,这种了解对与当地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南昌的传统民谣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很多人以为传统的民谣是底层人民的劳动智慧成果,已经过时,对于当代生活没有现实价值,只能作为历史材料,笔者对此不以为然。传统的民谣用词简单,通俗易懂,而且曲调朗朗上口,又是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写照,当代人在闲暇时或者工作的时候依旧能哼几句打发时光,获得片刻的消遣和娱乐,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传统民谣多为方言组成,包含本地区方言的精华所在,尤其是一些谚语和俗语,话粗理不粗,极具南昌特色,如“等人就见久,嫌人就见丑”用粗浅的语言呈现出自己的意思,是本地区方言文化的精粹,能够引发本地人民内心的共鸣,凝聚人心。
(三)南昌传统民谣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当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种包容的环境也给魑魅魍魉提供了生存的空间,黄赌毒文化伺机滋长,消极的、恶趣味的文化泛滥,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堕落而腐蚀。南昌的传统民谣之所以能够不被封存在历史的遗迹里,在当代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的高级,从作词、作曲、唱腔、舞蹈等多方面能够流传至今的传统民谣都是精华,对于当代人审美情趣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百鸣,葛力力.南昌传统民谣的特色及文化价值[J].江西师范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2]邵百鸣,葛力力.南昌传统民谣源流考[J].江西师范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3]何干平.南昌风土及其民歌的历史渊源考辨[J].农业考古,2010(03).
作者简介:熊焱(1984—),女,汉族,湖南桃江县,硕士,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
本文课题来源:YG2016193音乐人类学维度下的“南昌民谣”音乐特征与文化属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