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大地的船歌“唱秧歌”再研
2018-05-14李静
【摘要】德州市武城民歌“唱秧歌”是60年代初,德州地区武城县文化馆音乐创作人员根据运河船工号子的曲调创作出的一首朗朗上口的当地民歌。曾在参加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得到了专家与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并录制成光盘多次在电台、电视台播放。“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分为十一种,其曲调苍劲豪放,旋律广袤浩荡且相互对称,歌词具有朴实感,最大的特点就是即编即唱信口嚎来,运河回荡着好汉们的豪歌。1978年,漳卫南运河断流停运,才使得“武城运河船工号子”随着水运的废止而步入衰落。
【关键词】武城运河船工号子;船工号子类型;风格特色;唱秧歌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序
武城运河号子,始于元代,盛于明清。德州武城,东傍泰山之巍峨,西揽运河之清秀,北沐京津之繁华,南临黄河之汹涌,绝对称得上人杰地灵。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是运河帆船上号令时船工进入一种劳动状态时要求统一劳动步调、提高劳动效率的专用歌谣,俗称“船歌”、“河边的歌”。在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之后,随着帆船航运的兴起而兴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武城的运河船工号子,诞生于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开通之后,曾在河南道口至北京流域传唱了数百年。据《武城县志》等相关史料记载,该河段漕运的鼎盛时期为元代至清代中期。那时,除冬季冰冻封河外,成年累月都是“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唯闻船号歌”的繁荣景象,古人有诗赞曰:“广拓水驿万艘屯,漫卷舟帆桅樯存。东装西卸转输紧,南纳北收漕务纷。终日无休人语喧,彻夜不绝粮帮临。夕阳小艇能沽酒,三江风景到通门。”
一、“武城船工号子”兴衰过程
明清时期,武城运河上过往的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起伏浩荡,打蓬歌、拉纤歌、摇橹歌、撑篙歌等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到处欣闻船工号子歌的热闹景象,德州地区的“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在这运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唱下来的,具有高亢豪迈,乐谱简练,歌词朴实等特色。再就是京杭大运河贯穿德州武城全境,全长62公里,有近百个村庄濒河而居。自元代,德州段运河成为全国漕运大动脉后,做船工成了这近百个村庄村民谋生的一大出路。在船工生产作业中产生的船工号子,也就随着一代代的衍生传承,孕育和闪烁出武城运河文化独有的风采。“喂嗨嗨……”,武城四女寺镇吕庄子村81岁的郭丰臣老人就是当年唱着“船工号子”从德州到临邑这段运河走了10多年,是“船工号子”的见证人;他见证了运河航运的兴衰过程。他深有感触的讲到:现存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女寺枢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运河号子,都给他居住的四女寺镇吕庄子村增添了历史感与文化感。1963年运河大洪水,吕庄子村民为国家安危做出了卓越的牺牲。当年,国家防汛总指挥办公室在吕家庄与四女寺之间的“银钉扣”堤段破堤分洪,大水吞没了吕家庄等一百余个村庄,保障了津浦铁路和德州市乃至京津地区的平安。虽然山西会馆、关帝庙等多处古迹在1963年洪水自然灾害中消失,但也足以印证吕家庄子当年的繁华景象。到了1978年,漳卫南运河断流停运,才使得武城運河船工号子随着水运的废止而步入衰落。“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时间跨越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运河航运中帆船被拖轮替代,加之后来河水逐渐断流,因而河边的船工号子也随之销声匿迹。如今,当年数十载活跃在该流域的号工、号头们,已是寥寥无几了,而曾使之赖以生存的船工号子,也已濒临绝迹。值得庆幸的是,去年8月,我们根据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要求,对武城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武城县甲马营乡梁小屯村83岁的梁永和是末代号工。他讲到:在兄弟六人中他行五。为了生计,他家两代中曾有四人当过纤夫、号工、号头。大哥梁永坤当年即是远近闻名的号头,素有“金嗓子”之称。多年来的船上生活,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又融进了江南运河号子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此基础上,将武城运河号子唱遍了各流域、各地,并赢得了极好的声誉,船家(船主)常引以为豪,梁永和老人所唱的号子,就曾得到大哥的真传。根据史料记载,武城的“船工号子”也被称为“河边的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运河船工号子,除拉冲号、拉纤(行船)号由号工随同纤夫在岸边步行外,其余号子号工均在船上。应运而生的武城船工号子已无确切的历史记载,只是世代传承,明清两代当属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的鼎盛期。明清时期,武城运河来往船只络绎不绝,嘹亮的船工号子闻声荡漾,打蓬、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宵,南来北往船如梭,显然一派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武城的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在这片鲁西北运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承,唱响起来的。
武城县的运河船工号子,曾在河南道口至北京流域传唱了数百年,而梁永和则是后期传承者之一。武城的运河船工号子经过世代船工们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体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也体现了南北运河船工号子交流借鉴的互补特征。号子歌高吭豪放,乐谱简练,旋律上口,即编即唱信口嚎来,运河回荡着好汉们的豪歌。充分展现出了武城船工们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如今,当年数十载活跃在该流域的号工、号头们,已是寥寥无几了。而当年曾使之赖以生存的船工号子,也已濒临绝迹。一九七八年运河断流后,水运中断,船工号子也随之匿迹。
一、“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种类
(一)打蓬号
逆水航行时船只先要将蓬升起,开蓬的时候就唱打蓬号。
(二)打锚号歌
船只两头都有锚,起船时要先打起锚,这时号工领唱,船工应唱,这就是打锚号。
(三)拉冲号歌
船在直行航道中,为使船靠惯性前行,纤夫们要卯足劲前冲一段, 这时要唱拉冲号。
(四)拉纤号歌
逆水航行时,纤夫要拉纤,一般小船有六、七把纤,百吨位要用十三、四把纤,这时号工要唱拉纤号,起号和行号。
(五)撑篙号歌
为使船顺利又快地转入正航,这时号工唱起撑篙号,船工撑起长篙随着号子将船开动,向前撑行。
(六)撺篙号歌
因下航时速度较快,为行船安全,必须左右撺篙来应付河道中随时出现的险情,此时唱的号子叫撺篙号。
(七)摇橹号歌
在河道直宽阔,水面平稳,此时采用摇橹,唱着摇橹号推动船体前行。
(八)绞关号歌
枯水季节,河水浅,此时就用绞关的办法把船拖过浅滩。绞关号就是绞关过程中唱的号子。
(九)警戒号歌
主要用于夜晚或大雾天,为防止船与船之间发生危险而唱的号子。
(十)联络号歌
与警戒号基本相同,但用途不同,联络号是用于船上船下和船与船之间进行联络用的号子。出舱号,船到目的地,船工舱中卸货所唱的号子就叫出舱号,也叫劳动号子。
二、“武城运河船工号子”的音乐特征及特点
“运河船工号子”从起锚、升帆、行船到停泊,从船上到船下的全过程,均有作用各异的号子。“叫你们拉喽……哟嚎嗨,喂嗨嗨。大步朝前走啊,走啊噢地喂……”运河滩上,由于船工号子贯穿起锚、升帆、行船、停泊,从船上到船下的全过程,因而在各工序中均有作用各異的号子“运河船工号子”的旋律题材比较单一化,多为上下句结构。有时根据情绪需要,前面会随机加上一段长引句。有的为了顺应某种比较复杂的劳动过程,不同号子之间的衔接会形成一种比较相对固定的组合套式。另外,有些船号由于“领”与“和”的交叉形成叠置形式,还会形成一种简单的多声部形式。船工号子的由来,是纤夫们为了在拉纤中步调一致、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的。船工号子有起锚号、摇橹号、拉纤号等十余种。除起锚号子是大家齐声唱外,其余的号子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和。船工号子节奏急促,领、和呼应紧凑,为呼喊性音调,声调高亢、激昂,多为上下句结构和比较简单的咳、哎、嗨、哟、嗖等呼和词。
三、 武城运河船歌“唱秧歌”的传承价值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曾经唱遍和影响了自河南道口至北京城整个流域,从雏形到定型,曾先后历经了民间的传统唱法、继承传承发展和逐渐完善成熟,三个阶段。在该流域各路运河号子中,成为一支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运河歌谣奇葩。武城民歌 《唱秧歌》,就是一首“运河号子”的旋律结构形式。这首根据运河号子改编的武城民歌《唱秧歌》,六十年代曾在华东地区影响很大并唱遍齐鲁,至今仍在传唱。武城民歌《唱秧歌》已经成为德州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枝别具风格的一枝独秀,也是音乐舞台的一大亮点。德州学院音乐学院经常性的排练“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唱秧歌》”作为学生的实践演出节目,而且被《唱秧歌》独特的演唱风格所喜爱。在德州市非常重要的大型演出中也经常上演《唱秧歌》,用男女对唱一呼一应的演唱形式或男女合唱形式演绎,旋律辽阔优美流畅且有承上启下的你呼我应特色。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像一幅清明上河图,清丽而广袤,令人浮想联翩,如歌如画,好像眼前展现一幅运河画面。行驶中的船工唱着他们的船歌,回荡在辽阔的运河两岸。
四、结语
“船工号子”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武城运河船工号子”,作为运河文化艺术珍品和民族音乐奇葩,尽管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并且也已失去其实用价值,但其艺术借鉴使用价值和古运河文化研究价值却很大。如今,根据船歌创作的“唱秧歌”已经继承而延续下来。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已被山东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者简介:李静(1961—),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德州地方民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