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转型时期浙江省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8-05-14元小佩
元小佩
摘 要: 在调查和分析浙江高职院校的创立时间、发展起源、公私体制、区域分布、建设成果等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转型时期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最后提出了浙江省高职院校需创办特色优势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实行多种方式招生、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开放共享资源、以开放心态办学等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浙江省; 高職高专; 发展; 面临问题; 建议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1-0011-04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总体特征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创建
浙江省高职院校大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上世纪末创办的有: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0-2005年,为浙江高职院校创办的爆发期,这段时间内浙江共有33所高职院校创办。尤其是2002年是个集中爆发期,浙江共成立了16所高职院校,这与国家出台了2002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强调应用性高职高专发展,推动全国高职发展密切相关[1]。2006年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校数量、招生规模已占全国高等院校的一半,此后基本保持平衡;浙江省的高职院校也基本趋向于平稳发展的态势。2006-2010年期间,浙江新成立7所高职院校。2011年至今浙江高职院校数仅新增3所。目前,浙江高职院校的数量为48所。
(二)浙江高职院校的起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响应“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贯彻三改一补”的教改方针。“三改一补”,即对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这些新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均为专科层次,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工作第一线需要和租用型人才[2]。
浙江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依靠“三改一补”起家的。浙江现有的48所高职院校中,有36所源于技工、供销、银行、卫生学校、电力职工、财政、干部培训、中等专科学院(这些学院大多前身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是初中中专、成教、工农学校、短期教育培训等),占总比的75%。另外12所高职院校是1990年后根据地方教育经济发展需要而兴办的,占总比的25%。21世纪初,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浙江地区也纷纷创办高等职业教育,并基本形成了中等短期教育向高等、专科、稳定的职业教育转型;尤其是2000-2005年期间,浙江创办的33个高职院校中有24个是通过“三改一补”完成。
(三)浙江高职院校的体制
现浙江高职院校多为公办,有39所,占81.25%;民办9所,占18.75%。以公办体制为主、民办为辅,社会组织力量办学;政府牵头、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集团参与、公私兼顾的办学格局已形成。目前48所浙江高职院校中仅9所为民办学院。而民办高职院校,往往依托资金雄厚的企业集团、教育集团等社会力量办学,根据市场需求对公办高职教育形成必要的补充。比如,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以横店影视城为依托,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由广厦控股公司控股,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是民革浙江省委员会与嘉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万向集团公司合作创办,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吉利汽车集团出资创办,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由育英教育集团创办等。
(四)浙江高职院校的分布特点
浙江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会杭州及沿海经济发达的开放城市如温州、宁波。杭州有19所高职院校,占总比的39.58%;宁波有6所,占12.50%;温州有5所,占10.42%。这是因为大都市经济发达,教育资源较丰富,且急需高职院校提供技术应用和服务型人才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聚焦大都市,服务地方经济是浙江高职教育区域分布的特点之一。浙江高职教育为地方产业、行业提供大量刚需的技术型和服务型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活跃、促进行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浙江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局面业已形成。
(五)浙江高职院校的建设成果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十年,浙江高职教育迅速增长,并渐趋稳定的发展态势。创办的初期,浙江高职院校致力于学校的招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师资的引进扩充、高职生就业工作等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由于是新的教育形态,没有直接可借鉴的经验,初创的浙江高职教育往往办成本科大学的压缩饼干、模仿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模仿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与科研等。历经一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高职院校在办学方法上已经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模式。随着浙江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认知实训、校企结合、工学结合、顶层设计等进一步深入,浙江高职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新时期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引导,浙江省先后出现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3]。
二、新转型时期浙江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多综合,少特色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刚刚创立的职业院校,像是个学步的婴儿,对于如何办好职业院校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成立初期的浙江高职院校往往致力于学校扩张、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人才引进、招生就业等,而对于科研、教学质量、特色专业建设却无暇顾及,也没有实力打造。因此,初期的浙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大而全、类同性强,缺乏自己精确定位和鲜明特色。尤其是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经管文专业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普设的专业。因为经管文专业办学成本低、招生容易;部分原因也是由于浙江地区私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多、外贸交易一度兴盛,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量。全省48所高职院校有22所综合类院校,教育同质化问题相当突出,这也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低[7]。这对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浪费,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呈现新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浙江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型、从低技能转向高端化。浙江经济开始从传统的小作坊加工、家庭式企业逐渐转向集约型、链锁式的笼头企业,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集群产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总体方向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转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新要求。浙江高职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一专多能即具备专业技能,又兼备信息化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兼顾后续发展的可塑性、延展性的人才。
(三)人口红利不再,生源竞争激烈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只所以在近二三十年迅猛发展,这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密切相关。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5年上升至21%[8]。现在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在70%以上;部分省市已经高达90%,现山东和江苏已有高职校院校实行注册入学了。浙江近三年的高考录取率都在80%以上,2016年浙江高考录取率超过88%。浙江总体生源近几年持续下降,“十三五”(2016-2020)新时期,浙江高考人口红利不再,处于第三批录取的浙江高职院校面临生源紧缺、发展瓶颈。浙江高职院校面临新的严峻形势,或将面临新的洗牌。
(四)改革持续深入,人才需求多样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尤其是浙江地处沿海改革开放前沿,当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时,社会对人才的可适用性、可塑造性提出了多样性与综合性的要求。很多企事业单位在新员工招聘中提出一专多能的要求。浙江高职院校根据时代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生产计划的调整,能不断培养出适用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其次,由于总体经济水平提升和各种医疗保健的促进,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在加剧,怎么让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浙江经济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占很大比重,老年大学、社区体艺活动的需要,文化素质培训的需要都越来越大。再次,高职生考证或升本培训、在职在岗职工的进修、外国考察短期进修培训、社会各类资格考试等需求旺盛。浙江高职院校如何做好没有围墙的大学,接纳社会形式多样的培训,也应该是当前考虑的问题。
三、浙江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凝练专业特色,创办优势专业群
浙江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思考,找准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进行错位竞争。怎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专业品牌效应,突出龙头专业,组建相关配套专业群,做到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是个较长的过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1)做好顶层设计。浙江高职院校需在已有专业发展态势下,根据市场发展和自身院校的定位,结合学院的优势专业基础,重新调整规划专业群。(2)聚集课程课堂建设,着手培养一技多能全面发展的高职大学生。课堂是现代高职大学生的主要培养场所,高职生的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为高职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输入良好的养分。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课程,由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与实训课三部分组成。为培养现代企业一专多能、可塑性、有后续发展的需要人才,高职教育必须加重基础性课程教育。只有底子厚了、根基强了,后续发展才有劲道。在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可以通过专业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证这几方面来加强。(3)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直接为地方行业企业服务,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如何让高职生养成职业品质、培养职业归属感,如何让相应的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合作培养。开展高效的实训课,开展与行业企业接轨的社会活动,把企业优秀管理人才请进来,把高职生带出去。
(二)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地方产业
浙江高职院校从创办初始就有很多院校依托区域行业办学。21世纪浙江经济的发展在转型中更加突出区域的地方特色,甚至还细化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浙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如宁波的造船业、港口经济、物流运输,舟山的海洋渔业、海运经济、海岛旅游,温州的电器业、制鞋业,绍兴的纺织业,义乌的小商品、横店的影视业,杭州的电子商务、旅游业、国际会务业等。浙江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往往是在原有产业下整合汇聚区域特色产业与电商、物流、信息、服务等综合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浙江高职院校更应该立足地方经济,挖掘地方特色产业,紧密联系地方产业、行业,合理定位、创建对口专业、进行错位发展,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毕业生,做好地方人才的教育培养。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前身是浙江财政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的行业内学院,现已为浙江省培养了大批金融人才,也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培训机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素有“浙江交通人才摇篮”之称,立足浙江省交通人才培养,以路面交通为主、辐射水运与空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溯源到1984年的舟山水产学校,立足于舟山海洋、港口经济,开设航海工程学院、港口管理学院、海洋旅游学院等二级学院,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台州的吉利汽车集团产业,专门培养汽车行业人才。
(三)改革招生方式,实现生源多样化
面对浙江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且短期内无法逆转),处于第三批录取线的浙江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激烈,总体减量无可挽回。浙江高职院校应该树立危机意识,采用有效的措施,以多种形式的招生保障生源。相对而言,浙江高职院校中,民办高职的危机意识比公办的强。面对2017年浙江招生成为全国高考教育试点,率先进行高考选考、高考志愿填报专业优先的制度,几所民办高校尤其是在杭州的民办高职院校基本完成预定的招生人数,而公办的一些高职院校却因招生政策失误,导致招生失利。浙江高职院校除了应该做好人才培养,抓好就業外,当务之急就是搞好招生工作。提前宣传院校特色、专业特色,根据自身院校定位和专业做好多样化的招生方式。现浙江高职院校招生方式主要有:提前招生、自主招生、3+2五年一贯制、高考招生。2017年以来,浙江实行专业优先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浙江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自己的专业建设,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多样化招生。
(四)实施开放办学,拓展办学新途径
现代社会是个迅速发展、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社会,一个人的职业也很难终身不变,使得 “终身学习”成为必要。浙江经济活跃,信息化、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概念层出不穷。浙江的企事业在职培训,考级考证培训、学生的专升本、境外学习培训、社区休闲品质生活培训、老年大学培养等需求多样性,浙江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以更开放的心态办学,开办形式多样的、满足各种需求的短期培训班。具体做法上可以鼓励二级学院或系部,根据自己的专业承办相应的培训。学校以落实二级管理绩效或奖励的方式,让二级学院更有积极性。其次,在共享经济风靡的时代,浙江高职院校还可适当开放空间,便利周围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活动,比如操场、体育场馆、图书馆的对外开放,为附近企事业、社区,甚至中小学提供共享设施和文化场所。另外,在省会杭州的高职院校也可以与省考试院合作,承接各类国家资格考试和国家等级考试。这样既支援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工作,同时也能增加院校的知名度和增添教师的额外收入。浙江高职院校必须以更开放心态办学,拓展办学新途径,让高职院校变成广大市民或居民争相使用的共享资源,让高职院校成为无围墙的大学,让高职院校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峰,孙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工具[J]. 中国现代教育管理,2016(3):65-69.
[2] 维普资讯. 高职教育要贯彻“三改一补”方针 [EB/OL].[2017-3-21]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12414628.
[3]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EB/OL]. [2017-10-12]. https://baike.so.com/doc/6452629-66663.
[4] 李海宗,郭欲丹. 浙江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2008(12):3-5.
[5] 鲍夏超. 浙江高考分数出炉[N]. 钱江晚报, 201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