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涵养职校学生气质
2018-05-14薛文媛
薛文媛
[摘 要] 现阶段,中国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如何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人才培养;职校学生;气质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234-02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到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国家总理在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所作的批示时,强调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显得任重而道远。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的工匠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到今,中国从不缺乏工匠精神的存在。公元前700多年前的齐国宰相管仲,曾经推进专业化分工政策,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秦始皇陵兵马俑,数千件陶俑,大小与真人真马相当,栩栩如生,其中的铜车铜马,设计极其精巧,工艺十分精细,可谓稀世珍品。历史上的木匠鲁班、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具有工匠精神的数不胜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向制造业大国,各行各业都涌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以过硬的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潜水器的安装,将精密度要求控制在“丝”级,被人称为“顾两丝”。高风林、孟剑锋、胡双钱、张冬伟、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等,他们都是普通而又杰出的一线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雕琢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二、国外的工匠精神
追求卓越、崇尚质量一直是发达国家的价值导向。提到工匠精神,不得不让人想到德国。德国科隆大教堂,虽然开始在1248年开始建造,但直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德国人用这种“慢功细活”的方式打造了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在德国双元制下培养的职业技工,必须了解的是质量永远摆在第一位。学生只有通过企业考核才能顺利毕业。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工作要领,企业会下发警告书,学生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西欧其他国家也同样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荷兰,“王室供应商”的拥有者是一些历史超过百年、声誉优秀、企业主在法律和经济领域没有不良记录、产品和服务对国家有意义的中小企业,他们有资格在店庆200周年、150周年时申请这一光荣称号;在英国,要完成一套全定制西装,裁缝需要测量并记录客人的身高、肌肉形状、体型等细节,整个过程需要7个人合作至少50个小时以上,想要拿到西服的顾客往往需要等待两三个月。
三、工匠精神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不缺工匠,而且是世界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到了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的要求。
(一)工匠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脉相承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又强调大力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都充分说明国家对一线工人的重视。无论工匠精神所体现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加工的产品,乃至背后劳动者的素质,都与一个民族的尊严、生存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与爱岗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工匠精神追求精雕细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前我国市场上充斥的假冒伪劣商品和社会问题,正是由于企业和员工缺乏工匠精神。所以,脚踏实地地工作,尽职尽责地生产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工匠精神是成为制造强国的精神保障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当下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我们需要积极构建產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加大对产业工人品质和技能的培养,完善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共同为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从事行业的钻研学习、潜心研究,在不断的追求中体现劳动之美和价值所在。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的产品就难以被信任,而寄托于产品的民族工艺、民族文化也难以传承。从这个角度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期待。
(三)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技”即技能,“意”指的是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职业教育就是应该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社会进步需要创新型人才,但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更难能可贵。从这一点来讲,工匠精神弘扬的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精神,才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回归、弘扬、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
四、职业学校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内涵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单纯地认为就业就是需要掌握一门技能,已经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原意。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可以探寻以现代学徒制为体制基础,构建学校、企业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汇聚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教育。
(一)学校层面
1.课程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教育者的职业素养为目的,突出对受教育者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常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实训课。首先可以通过德育类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让学生及早认识到企业需要的是一个拥有良好职业理想、能够与团队命运共担的员工。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对少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急躁、毛糙、马虎等毛病,教师都能以耐心、专注和执着的工作意志力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追求教学质量和最佳学习效果是每个学生的首要任务。最后在组织学生整个实习实训过程中,学校按照企业标准制定规章制度,校企共同制定操行考核和奖惩办法,让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产业意识、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使学校培养和企业生产同步结合。
2.构建现代学徒制,创新学生考核机制
在中国,师傅带徒弟,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一种可贵的“工匠精神”入心入髓、世代相传。即使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瑞士传统的手表制造业仍然历久弥新,靠的就是手把手的自然传承。香奈儿公司的“御用”鞋匠说过一句简单的话,“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耐心、专注、坚持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人和人情感的交流是现代化企业组织制度与生产流程无法承载的。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由学校提供人才培训,企业进行参与和指导。现代师徒关系,师傅(教师)不仅是工作上的传道授业,而且要求师傅在生活中给予徒弟(学生)认可和关怀,从而提高徒弟自身的被认同感。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生产性教学的特点,共同建立教学评价和综合素质融合,并有效执行,建立企业评价顶岗实习学生职业能力的机制。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学生操作设备时注重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每一道工序,养成认真的工作态度,牢固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二)企业层面
《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魏朝时候韦诞擅长书法,魏明帝建造宫殿,想安放匾额,让韦诞登上梯子题写匾额。等到题好字后,韦诞的头发都已经变得雪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质量又是由生产或服务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决定的。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一般都采用订单式加专业群共建的方式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企业应该与学校合作,共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从一年级学生入校起就介入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实训指导、就业服务,将企业要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校期间,企业要选拔专业技能大师进驻学校,以师徒形式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践课程,并且与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術改造、课题申报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将企业需要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得以薪火相传。
(三)政府层面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形成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理念。首先,从小学教育开始,加强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企业实习,促使孩子较早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其次,到了中学阶段的导向教育,要更有针对性,尽早介入“职业规划”这个概念,树立职业标准,鼓励孩子去一些社会服务部门,比如养老院、敬老院,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最后在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政府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公共实训平台。利用社会资源,与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国不缺工匠,缺的是对工匠的尊重。没有卑微的职业,没有低下的工作,只有是否敬业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政府需要大力宣传各行各业的精英,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让工匠受人敬重、体面工作,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要和创新精神有机统一,因为工匠精神中蕴含着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追求。这就要求政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使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护。
五、结语
庖丁解牛、卖油翁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精彩体现,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在薄如牛皮纸一样的钢板上焊接是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光芒。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企业技术岗位的生力军,承载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军的历史使命。政府、企业、学校、个人要紧密结合起来,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普遍追求,让全社会更多的“匠士”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叨[J].职教论坛,2013(34).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董文.论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企业文化,2016(20).
[4]芮明珠.略论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1).
[5]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