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的重要性及意识的养成
2018-05-14许丽丹
许丽丹
[摘 要]“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现已正式列入历史课程标准中。何为“史料实证”,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拿史料说话,是对历史叙述或历史解释最简单的描述。因此,要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消除虚假,保存真实。“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根据真实可靠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进行判断的能力和素质,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历史理解、历史解读和历史反思的基础。
[关 键 词]史料实证;素养;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7-0086-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历史教学界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了大规模的探究和研讨。从概念上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品质和能力,它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史料实证”在教育教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史料实证”意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熏陶和培养的过程。“史料实证”重要性具体有哪些体现?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加以贯彻和体现?接下来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来探讨。
一、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重要性
目前,根据平时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对“史料实证”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学习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史料实证的意识相当欠缺。所以笔者认为当前历史教育课程实施对中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还亟须培养和加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合适的历史史料,引领学生在众多历史的信息、真实的历史现场中获取历史知识、追寻历史真相、分析历史问题、感悟历史规律、强化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感受历史启迪,是构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逻辑性、推理性、实证性是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历史研究要基于求真求实的基本准则。历史教学中,史料是浩瀚无边的,选择怎样的史料尤为关键,只有搜寻符合史实的史料才是有效的历史学习。研究和运用史料,是一种历史的学习方法,也是解释历史的能力所在。使用真实的史料才能恢复真实的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笔者认为,课程标准对历史资料的掌握要求一是“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这个目标强调学生应该理解历史呈现的各种方式,提高阅读和观察历史的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史料解读历史的重要性。二是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强调学生要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收集信息,掌握证据,独立思考,学生应该首先学会理解历史事物、分析与评价。由此可见,“史料实证”涉及三维目标的多个层面,内涵非常广泛,对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素养,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史料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根据史料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对于史前年代的认识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比如各类遗址、各种遗迹、多种文物等,而一些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是其重要补充。考古发現的实物史料一般认为是原始史料,它是第一手资料,且最接近历史原貌,教材中多以图片形式呈现。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无“史料实证”之实的“史料”教学,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些史料实物来进行合理的历史推断,从而得出准确而又合理的历史推论。至于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一般都是口口相传,真实性有待甄别,考古发现证实了口述史料中蕴含的历史的真实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各类史料、掌握收集史料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意图的理解来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和价值。让学生整理历史资料,能培养他们的实证主义精神;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可靠的历史资料。“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辨别史料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史料的能力。总之,“史料实证”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反映了人的一些史学品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养成求真、求实的史学品格。由此可见“史料实证”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策略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树立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意识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质的纽带。在历史教学中,已经有不少历史老师有意识地强调历史教学的证据意识,把“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探索,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但是,从历史教学现状来看,这样的现象还十分普遍,那就是脱离史料支撑的高谈阔论。在目前的“史料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过分追求史料的数量,从而忽视史料的质量,缺乏史料的有效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缺乏对史料的科学分析,导致史料的盲目性;误用缺乏基于历史情境的分析,导致对史料的任意解读;呈现出特定的立场,片面概括。基于我们在史料教学方面的多年实践与探索,这些问题并不能说明“史料教学”这一概念存在重大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实施者没有进行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只是简单地从各种教学案例、考试辅导资料中拷贝材料。历史教师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要树立重视实证教育的意识。但就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情况来看,笔者清醒地认识到,一线教师包括自身在内,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还很欠缺,这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历史教师就应加快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实证教育和过程性知识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始终能做到史论结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教师自身的“史料实证”意识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前提条件,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关键。
(二)合理选择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辨别历史真实性的能力
对历史史实的实证研究,是指对历史史实进行严格检验,力求再现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傅斯年是国学研究的大师,曾宣称“史学是史料”。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历史教学更是离不开史料的探究和甄别,合理选择史料,培养学生辨别史料真实性和价值的能力,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教材史实众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与某一问题或观点相关的可靠合理的史料。有意识区分史料的来源和可信度,如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客观表述材料和主观认识材料,然后认识到它们在理解和解释历史方面的价值。有人认为,历史史料可谓浩如烟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与某个问题或观点相关的可靠性、合理性的史料,有意识地区分史料的来源和可信度,如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材料中的客观表述与主观认识,进而认识其对理解和解释历史的价值。比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时,为引导学生深入并正确认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笔者展示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两种评价:一种说法是他是把美洲带入现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先驱者;另一种说法是他是殖民强盗。两种观点的比较和探究既让学生了解到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又引导学生关注到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历史课堂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历史结论的灌输和说教。通过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同观点的解读,不同的结论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在对不同观点的分析过程中,学生清楚了不同的立场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不同,这样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历史,引导学生初步具备一种历史的思维能力,这对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史料来源、史料的真伪等都是实施“史料实证”的关键,只有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合理性,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據史料所处的历史情境进行理解和推断史料所要探讨的主题和观点,从而得出正确的推论。“史料实证”素养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智慧地搜集、筛选和选择历史史料。运用史料要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史料和细节,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史料实证”教学中,科学研究史料是准则,科学研究存在的史料,合理对材料进行考查和运用,这样得出的证据才可靠可信,而在此证据的分析推断出来的历史结论才具有可信度。注重证据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特征,确定结论的前提是要有真实可信的证据,这就是一种实证意识。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史料作为实证材料,对历史结论进行验证、理解和推导,不仅能提高学生合理处理和利用史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总之,科学探究精神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历史教学,2016(11).
[2] 徐金超.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J]. 历史教学,2016(13).
[3] 蔡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7.